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意象理论是上世纪50年代由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凯文·林奇提出并发展为经典理论,成为西方城市建设与规划的重要理论支撑。他将市民心理引入到城市建设规划中来,更多的考虑到市民的心理感知,他认为城市意象具有可读性和可意象性,城市意象不仅展示了城市的形制和构造,而且还包蕴着城市独有的历史人文与精神特质。正因为城市意象有这么多丰富的肌理与内涵,我们才能用最简洁的系统图语勾勒出城市的整体图景。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应用与普及,对城市的刻画更多也更深刻,通过镜头艺术地再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及展示城市意象的文化内涵。观众通过荧屏,能直观真实的看到和了解城市的过往与现今景象,能够具象地感知城市的社会进步与文化变迁。央视大型纪录片《远方的家》正是这样一部以介绍城市为主题的影视作品,而且这部纪录片是新闻战线提出“走转改”之后首先付诸实践的影视作品,在拍摄的过程中将人文关怀放在首位,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与城市意象以市民心理为重的想法不谋而合。可以说《远方的家》所呈现的城市景观正是城市意象理论的一次影像化实践,同时也为深层次的了解城市意象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本文分析了纪录片《远方的家》中城市意象的艺术建构、美学特质以及城市形象传播等几方面,在解读的过程中运用了美学、传播学、符号学等理论进行系统考量,在了解了硬质城市景观的同时解读出城市的独特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