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电子商务企业最早出现于以8848为代表的20世纪90年代,但直到2009年麦考林和当当网先后上市才出现中国电商行业的大发展。从2010年到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历史性发展阶段。2012年,接近40%的电商企业销售额出现负增长,增长超过100%的企业不足三成,这与2011年以前电商企业动辄3倍,5倍甚至10倍的年增长率形成鲜明对比。大部分电商企业陷入“缩减市场投放-流量下降-收入下降;增加市场投放-亏损增加”的恶性循环。电子商务是典型的平台经济,但在我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却遭遇由于消费者价格敏感、竞争同质而导致的供应链利润降低,无法盈利的尴尬。整体来看,在现阶段除个别业务模式独特的企业外,大部分电子商务公司都陷入了赢利模式不清晰,增长动力缺乏或者定位不清晰的困境。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实证分析,并参照成熟市场上成功的电子商务案例,从商业流通行业价值链的角度,深入剖析现阶段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经营中常见的“困局”,重点分析在一些代表性的电子商务企业的运营实践中,哪些行为符合增加产业链价值,哪些行为属于不对产业链形成增值,甚至对所在产业价值链形成“负增值”。本文认为成功的B2C电商企业必须能够对所在产业的价值链进行实质性的优化,判断的标准是符合以下的“黄金三法则”:(1)能够通过缩短流通环节,降低流通环节的运营成本或者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为终端消费者节省费用或者享受到更多的价值。(2)价值链的优化应该符合产业链供应商的长期利益,不应以破坏上游供应商的价值为代价。(3)企业本身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所形成的价值链优化竞争优势是可持续并且有壁垒的。最后,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对现有电子商务企业经营的困局进行诊断,并提出初步的建议和行业格局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