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国家形象建构已然成为中国新时期政治外交的重头戏。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推进,我国的对外文化传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阿拉伯国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对我国主要的党政文件、领导人讲话、战略构想以及外交意图等内容不了解、误读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阿拉伯社会对我国政策、现状和信息的正确理解。这种障碍的产生,除去政治体制、意识形态领域上存在的差异和分歧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大部分阿拉伯人,尤其是普通阿拉伯民众不熟悉、不了解中国语言、文化、历史和现状。因此,客观、全面并真实地向阿拉伯世界介绍、解读和说明中国,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付出艰苦努力并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国家文件作为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具有毋庸置疑的神圣性和庄严性,本论文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为例,以翻译学、语言学、传播学理论为基础,关注阿语对外翻译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问题,具体分析翻译个案,发现翻译问题、提出翻译对策;分析阿语对外翻译的传播结果,针对阿拉伯国家国情提出传播策略建议,探讨国家形象与对外翻译、传播之间的关系。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是在国家形象构建和传播视阈下国家文件的阿译,这一研究落脚点,凸显了国家文件翻译本身的战略意义和重要性,超越了简单语言转换的范畴,推动文化“走出去”,更有效地构建国家形象。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选题背景、主要研究的问题、本论文创新之处、论文构成及研究意义等。介绍和总结国家文件的对外翻译,首先对我国国家文件译文的特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继而对国家文件对外翻译进行综述,紧接着总结国家文件的阿译,并指出国家文件阿译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二章:《政府工作报告》阿语译本的翻译问题分析。本章是论文的主要部分,从译名不统一、中式阿语(生硬套译、语言习惯差异、文化习俗差异)、误译、漏译和增译五个方面举例具体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第三章:阿语译文的传播和接受。通过检索和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分析总结阿拉伯主流媒体和阿拉伯读者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阿语译本的观点和立场。绝大多数“热词”在阿拉伯主流媒体中几乎没有有效报道,从《政府工作报告》阿语译本和美国《国情咨文》搜索结果对比中也可以发现我国国家文件在阿拉伯国家受到的关注度远远不如西方国家的国家文件。而阿拉伯读者在肯定包括《政府工作报告》在内的国家文件阿语译本的积极作用和重要价值的同时,也指出其存在部分用词不得当、逻辑性有所欠缺、译文演讲风格不明、形容稍显夸张等问题。第四章:国家文件阿译总结:问题与建议。本论文总结分析阿语译文面临准确性有待提高、可读性有待加强、传播效果未实现预期目标、实际效用差强人意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翻译策略过于单一、文本类型的局限性、翻译程序稍显仓促、传播路径不够充足、传播主体过于集中等,本章节尝试提出扩大与阿拉伯受众经验范围的重叠面、采取多样化的翻译策略、塑造媒体“第三方”立场、加强舆情分析研究、重视国家领导人形象构建等改善译文质量、提高翻译效果的建议。结语:简要回顾和总结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本论文通过大量的翻译实例,归纳总结《政府工作报告》阿语译本中的错误类型,使之更具直观性和典型性,辅以数据统计的定量研究,两者互为补充,并尝试从翻译和传播两个角度给出翻译建议,既有宏观的理论阐述,也有微观的策略研究,力求通过恰当的方式,系统、客观地反映出我国国家文件的阿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