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传统组织学分类及风险分层不能精确评估预后及指导治疗,导致临床存在过度治疗及治疗不足的现象,因此将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群体进行更详细、更客观的分层对于子宫内膜癌的精准治疗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过去的十年间,TCGA提出的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改变了我们对于肿瘤分类的认识,但是将分子分型应用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治疗仍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旨在根据共识推荐的检测路径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分子分型,分析各分子分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探讨临床病理因素与分子分型相结合的预后风险评估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妇科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资料。采用多重PCR检测POLE基因核酸外切酶结构域的突变,使用免疫组化测定错配修复(MMR)和p53蛋白状态,依次检测确定了四种亚型:POLE突变型(POLE mut)、错配修复功能缺陷型(MMRd)、p53蛋白异常型(p53abn)、非特异性分子谱(NSMP);收集整理分析相关临床病理资料,随访截止日期至2022年4月30日。使用SPSS 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连续性变量符合正态性分布的采用均数±标准差方式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连续性变量不符合正态性分布的采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方式表示,采用Wilcoxon’s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则采用频数及构成比的方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检验水准a=0.05,当PC(p.A456P)评分6分为致病性突变,c.1282G>A(p.A428T)、c.1394C>T(p.A465V)及c.833C>T(p.T278M)的POLE-Score均为3分为意义不明确突变。通过In silico预测工具(见表2.1)评估POLE核酸外切酶区域外突变位点的致病性,其中c.755C>T(p.A252V)、c.A76G(p.T26A)、c.6053 G>A(p.S2018N)、c.6673C>A(p R2225S)及c.2974 G>A(p.A992T)为非致病性突变,c.575C>G(p.S192C)、c.6494 G>A(p.R2165H)及c.2140 G>C(p.E714Q)为意义不明确的突变。3.本研究7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27例患者发生MMR蛋白缺失。其中单个MMR蛋白缺失者13例,包括PMS2缺失者3例(11.11%),MSH6缺失者8例(29.63%),MSH2缺失者1例(3.70%),MLH1缺失者1例(3.70%);双MMR缺失11例,包括PMS2与MLH1缺失者7例(25.93%),MSH6与MSH2缺失者4例(14.81%),三个MMR蛋白缺失2例均MSH6、MSH2及MLH1缺失(7.41%),四个MMR蛋白均缺失者1例(3.70%)。4.MMRd型、p53abn型及NSMP型在发病年龄、是否绝经、BMI、产次、合并症、FIGO分期、手术方式、是否辅助治疗及随访结局等基础临床信息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在分化程度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1),MMRd型以高中分化为主,p53abn型及NSMP型以低分化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本研究7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Ki-67表达,MMRd型,p53abn型,NSMP型,各组患者在Ki-67表达率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Ki-67表达率与各型别预后结局相一致。本研究76例患者中,各组患者在Vimentin阳性表达率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6),Vimentin阳性表达亦与各型别预后相一致,各型患者其他病理特征均无统计学差异。6.本研究7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结合分子分型的预后风险等级分组为:低危组24例(31.58%)、中危组24例(31.58%)、中高危组11例(14.47%)、高危组15例(19.74%),晚期转移组1例(1.33%)。低危组中,8例(33.33%)患者接受了辅助治疗,而其他4组未接受治疗者共计10例(19.61%)。结论:1.NSMP型子宫内膜癌患者在除了POLE突变以外的三组中表现出最好的组织病理特征,高分化为主,LVSI阳性及淋巴结转移等高危病理学参数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2.MMRd型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子宫内膜样腺癌占比最高,以高-中分化为主,LVSI阳性及淋巴结转移等高危病理学参数发生率介于NSMP和p53abn型之间。3.p53abn型子宫内膜癌患者表现出最差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以低分化为主,LVSI阳性及淋巴结转移等高危病理学参数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4.76例子宫内膜内膜癌患者根据临床病理因素与分子分型相结合的预后风险进行分组后发现,在POLE突变型及MMRd型患者中存在没有给予更精准的辅助治疗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