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普鲁士蓝纳米颗粒制备及用于骨关节炎治疗的基础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587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对普鲁士蓝纳米颗粒(PBNPs)纳米酶效应、清除活性氧(ROS)以及光声成像和磁共振造影(MRI)性能的探索,PBNPs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当前制备的PBNPs生物学活性低、质量难以控制。因此,为进一步推动PBNPs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通过简单的合成技术制备高性能PBNPs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以纳米颗粒的结晶度、均一性和尺寸大小三个特性为标准,研究了PBNPs的两种制备技术,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探索。进一步表征PBNPs的关键参数,对其纳米酶催化效应、清除ROS活性和MRI造影能力进行考察。最后,将实验研制的高性能的超小PBNPs(Ultrasmall Prussian blue nanoparticles,USPBNPs)用于大鼠骨关节炎的治疗。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开发PBNPs的磁致内热制备新技术,并探索其形成机理。结果显示,采用磁致内热法获得的纳米颗粒(PBNPs-IH)的X-射线衍射(XRD)半峰宽为0.23°,颗粒分布的多分散指数(PDI)为0.015,显著低于采用常规外源加热法制备的纳米颗粒(PBNPs-EH),并表明PBNPs-IH具有更高的结晶度和均一性。PBNPs-IH的磁化强度、纵向弛豫率、类过氧化物酶(POD)和类过氧化氢酶(CAT)的催化速率分别为64.2 emu g-1 PB、1.47 m M-1 S-1、(4.76±0.29)×10-8 M s-1和(3.44±0.11)×10-6 M s-1均高于PBNPs-EH(P<0.05)。制备过程中发现,电流强度对纳米颗粒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在6.5 A的条件下,纳米颗粒的形成过程可能遵循经典的晶化过程,而在11.5 A的条件下,可能遵循非经典的晶化过程。(2)针对目前仍然缺乏USPBNPs(<5 nm)制备方法的现状,本文利用溶剂化效应开发了一种USPBNPs的制备新技术,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探索。结果显示,以75%乙醇作为反应溶剂能够成功制备尺寸为3.4 nm的USPBNPs。在该形成过程中,乙醇一方面能够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分子构型由链状转变为球状,以增加初级纳米晶核之间的空间位阻,阻碍非经典晶化过程中的定向粘附过程,使其不能形成较大的颗粒;另一方面能够降低初级纳米晶核的表面能,使获得的纳米晶核尺寸更小,并能够增加PVP与纳米晶核表面铁离子的相互作用力,使获得的超小纳米颗粒能够更加稳定地存在于反应体系中。(3)随后,对获得的USPBNPs的关键参数进行表征,并进一步考察其在不同温度、p H和溶剂中的稳定性及其纳米酶催化、MRI造影和光热性能。结果显示,USPBNPs的分子组成为Fe4[Fe(CN)6]3,最大吸收波长为697.5±2.5 nm,水动力尺寸为51.0±27.4 nm,Zeta电位为-30.9±0.4 m V,内核晶体尺寸为3.4±0.5 nm,乙醇残留<5%,PVP包覆量为15.5±0.8%以及氰根溶出度<50 ppm。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USPBNPs在温度低于37℃、p H 2.0-7.4的PBS溶液、生理盐水和细胞培养液中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其类POD酶催化活性、类CAT酶催化活性和纵向弛豫率分别为465.8 U/mg PB、15.17 U/mg PB和1.34 m M-1 S-1,均显著高于大尺寸的普鲁士蓝纳米立方体(PBNCs)(P<0.01)。此外,USPBNPs对·OH的清除能力较PBNCs提高了4倍,并对·OOH也具有超强的清除效果。(4)最后,对USPBNPs生物安全性、清除细胞内ROS和炎症因子的能力以及对大鼠骨关节炎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USPBNPs在10μg/m L的浓度下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对细胞存活率、细胞色素C释放量、线粒体膜电位、细胞膜渗透性、ATP含量和耗氧率均无显著的影响。5μg/m L USPBNPs能够有效清除细胞内的ROS。此外,USPBNPs在5-10μg/m L的浓度范围内能够有效降低IL-6、IL-1β、TNF-α和MMP-13的m RNA表达水平,表现出优异的抗炎效果。在大鼠骨关节炎模型中,USPBNPs能够有效改善关节肿胀。关节软骨组织切片的HE染色和番红-固绿染色皆证实其能够保护、恢复关节软骨细胞。免疫组化分析表明USPBNPs能够降低IL-6和IL-1β的表达,具有与上市药物注射用氢化可的松相当的治疗效果。以上结果表明,USPBNPs不仅在体外能够有效清除ROS,还能够在动物水平缓解炎症,治疗炎症性疾病。
其他文献
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视听互动式教学法、对比聆听式教学法和合作体验式教学法,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背景脑卒中是一种高死亡率和高残疾的常见临床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总病例数的60%-70%。缺血后大脑神经元因缺氧而大量死亡是其最主要的损伤机制。因此,寻找有效的方法来减少神经元死亡是当前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神经元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将发生反应性迁移和增殖。作为神经系统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星形胶质细胞对脑缺血缺氧后神经
纳米孔作为一种单分子传感器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在单分子水平上检测和分析酶促反应具有免标记、样品消耗量低、简便快速等独特优势。当前,应用纳米孔或纳米通道检测酶反应主要集中在两种检测方法上:一种为采用生物纳米孔对酶反应进行检测,主要为通过酶分子或相应反应产物与生物纳米孔的相互作用间接的检测酶反应的发生;另一种检测方法为应用锥形纳米通道的整流效应,通过检测酶反应前后锥形纳米通道整流效应的变化,实现
2020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的意见》,旨在通过进一步健全作业管理体制,加强中小学作业改革,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促进健康成长。2021年颁布的"双减"文件和"双新"工作全面推进,让学校更加系统思考如何通过作业管理来提升"双新"下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引导师生深刻认识到作业的内涵和独特价值。华实高中结合以往工作实践,决定把作业管理作为推进"五项管理""双减" "双新"工作
期刊
随着原始设备制造商向设备维修服务提供商转型,新型的售后服务模式—绩效保障式物流(Performance Based Logistics,PBL)正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种模式下,运营商将设备的维修服务全部外包给设备供应商,并且通过签订绩效保障式的合同来激励供应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当合同处于即将终止的阶段时,运营商处的设备会被逐渐淘汰,安装规模不断缩小,此时供应商就要对设备备件库存策略进行重新决策
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是幼儿园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具体实践中,利用微课优势特点,为幼儿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情境场",有利于触发幼儿问题意识,增强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以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本文从幼儿的日常生活、文明礼仪、文本阅读三个方面,探讨基于微课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实践策略,以期为助推幼儿健康成长提供借鉴。
研究背景: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增加胰腺癌的发病风险,胰腺纤维化是CP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诱导胰腺星状细胞(Pancreatic stellate cells,PSCs)的活化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合成,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T
本文基于“双新”理念以及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结合实验教学,阐述“情境—问题”模式的概念、价值和应用,揭示该模式作为一种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推进“双新”的有效方式,关键在于实现实验教学情境创设的整体性、情境问题设计的功能性以及情境与问题的耦合。
研究背景:在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发病率位于第三位,死亡率第二位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在我国CRC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第五位的恶性肿瘤,仅次于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其高发于北京、上海、浙江等地,CRC的高发年龄为40-50岁。在CRC的治疗中,手术切除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它仅适用于早期轻度CRC的患者,对于
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在羧基化多璧碳纳米管(COOH-MWCNTs)上电化学聚合L-精氨酸(P-Arg-MIP)制备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类抗体分子印迹传感器模拟抗体识别DON并对其检测的新策略。本实验以呕吐毒素(DON)为模板分子,筛选了L-精氨酸作为功能单体,在COOH-MWCNTs修饰后的玻碳电极表面通过电聚合法制备印迹电极。通过扫描电镜(SEM)、能量色散光谱(ED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