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采油过程中为了提高地层渗透性经常要用到酸化剂,由此产生的金属设备管道腐蚀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酸化缓蚀剂作为一种高效、低廉、使用方便的油田化学助剂在采油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酸化缓蚀剂的缓蚀效果受到很多条件(温度、压力、浓度、腐蚀介质)的影响,不同条件下缓蚀剂的性能不同。本论文针对胜利油田酸化缓蚀剂使用条件、缓蚀机理不清楚而导致缓蚀效率低下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采用失重法对五种酸化缓蚀剂在不同条件下进行了评价,发现:五种酸化缓蚀剂在90℃、常压、15%盐酸条件下对N80钢片的缓蚀率均在90%以上,缓蚀率从大到小为:A=B>D>C>E;在120℃、16MPa、15%盐酸及其它助剂存在条件下缓蚀剂对N80钢片的缓蚀效果一般,缓蚀率从大到小为:A、D、B、C、E;温度对缓蚀剂的性能影响很大,高温下缓蚀剂易分解,缓蚀剂A的使用温度不应超过140℃。利用金相显微镜对腐蚀挂片进行观察,发现:缓蚀剂A既能均匀腐蚀又能抑制点蚀,缓蚀剂B、C、D只能抑制均匀腐蚀不能抑制点蚀,缓蚀剂E二者均不能抑制。采用电化学方法对缓蚀剂的电化学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缓蚀剂A、B、C、D是混合型缓蚀剂,缓蚀剂E属于阳极型缓蚀剂,缓蚀剂A对阴极的抑制明显大于阳极。缓蚀剂是通过吸附在金属表面而发挥缓蚀作用的,一方面阻碍电荷转移,一方面抑制离子(铁离子和腐蚀介质粒子)的扩散。缓蚀剂A分子通过与氢离子作用阻止氢离子得到电子被还原从而达到抑制腐蚀的目的;其他四种缓蚀剂通过抑制离子(铁离子和腐蚀介质粒子)的扩散达到抑制腐蚀之外还能使金属表面形成一层钝化膜达到缓蚀的目的。利用分子模拟技术对缓蚀剂进行了研究,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表明:缓蚀剂与金属表面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缓蚀剂分子得到电子和金属表面原子失去电子的结果,按照分子未占据轨道能量、化学势、亲电指数都可以得到缓蚀剂缓蚀性能从好到差依次为A、B、D、C、E的结论。分子动力学计算结果发现:五种缓蚀剂在金属表面的单分子吸附能由大到小顺序为A>B>C>D>E,对氢离子扩散抑制作用的扩散系数由小到大顺序为A<B<D<C<E,这与通过实验方法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