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性健康行为形成的早期干预模式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lun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以青少年对性健康知识的需求为出发点,形成良好性健康行为为目标,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青少年性健康行为早期干预模式。研究方法利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与实证角度确定青少年性健康行为系统研究方案。首先采用文献法、专题小组讨论和选题小组讨论的方法建立青少年性健康行为监测指标;再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青少年性健康行为进行现况调查;然后运用Logistic回归、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分析,建立青少年性健康行为形成的数学模型;最后应用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现场干预及干预效果的评价。研究结果(1)基线调查:被调查的青少年具备一定的青春期知识,但缺乏对人体生殖功能和性病、艾滋病知识的理解;初一学生的知识水平较初二、初三低;男生的性健康知识优于女生,但对待性相关问题的态度女生较男生理性;调查对象中14.0%谈过恋爱,随着年级的升高有恋爱经历的比例增加;13.1%有手淫行为;1.3%有过性交经历,男生有性交经历的比例(1.7%)高于女生(0.9%)。他们的性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同学/朋友和父母。(2)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青少年性行为(异性交往、自慰行为、性交行为)的因素有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媒体和同伴,还有自身的不良行为(旷课、吸烟、饮酒和吸毒)、学习成绩和性知识等。在因子分析中,结构方程模型共涉及5个潜在因子:①不良倾向,支配不良行为;②社会,支配学校教育、同伴和媒体;③家庭,支配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和学习成绩;④个体倾向,支配性知识和性态度;⑤性行为,支配自慰行为、异性交往和性交行为。通过拟合生态学理论模型,得到的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个体、环境因素对青少年性健康行为形成的作用:家庭、社会、不良行为及个体倾向并不是相互独立地对青少年性健康行为起作用,而是整合在一起起协同作用。家庭、社会、不良行为及个体倾向对青少年性健康行为产生直接效应,而家庭、社会分别通过不良行为和个体倾向对青少年的性健康行为起间接效应。(3)干预效果评价:干预组学生的各种性知识得分在干预后显著提高,其趋势向有利于性健康的方向发展;干预组家长在干预后的性知识得分也显著提高,他们对孩子进行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技巧的需求明显增加;通过对教师的干预,改变了他们对在中学生中开展性教育的态度,消除了他们开展性教育的顾虑,提高了对青少年危险性行为的预防意识。研究结论(1)青少年性健康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线调查对建立良好的干预措施至关重要。(2)在青少年性健康行为形成的理论模型指导下设计的干预模型,能针对性地控制各种可控因素,从而获得有效的干预方法和途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3)充分利用社会、学校和家庭现有的各种资源,重视性健康教育和干预效果的评价,对出现的问题可及时进行正确引导。(4)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应以人为本,以人格教育为基础,以人格塑造为目标。它应该是一个以学校为主导,社会参与和家庭配合的多元的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研究创新创新点是在利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影响青少年性健康行为形成的内在作用机制的同时,应用“数字公共卫生”研究公共卫生问题,对提高公共卫生问题的可控性,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其他文献
打开收音机,下列的广告词让我心动、让人振奋:“生命就是一个个赛程,每人每天都在跨越障碍。相信我,专心去做,每个人都能成为刘翔。谁都有机会,拿自己的冠军。我是刘翔,每个人都是刘翔!”  虽然这是一则由刘翔代言的广告语,但我觉得这是一段很好的励志词、一页经典的教课书。至少,我们可以体验以下意思:
期刊
进入21世纪,就代表着我们进入了一个经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正是因为这么一个特殊的时代,为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衍生了一个十分合宜的环境。然而,也就是在计算机逐渐覆盖和为人
针对高速公路隧道机电系统种类繁杂与设备维护安全防护难度大等问题,提出制度化管理与信息化技术应用等创新管理建议,对实现隧道机电设备信息化管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居住在太平洋东海岸的渔民们早就发现了一种奇怪的自然现象:每年在圣诞节来临的前后,靠近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的太平洋海域里的海水就出现一年一度的增暖现象,鱼群的数量明显地减少,这种现象会持续一两个月。在19世纪末,当地渔民把这种奇怪的现象称之为“厄尔尼诺”(西班牙语“圣婴”的音译)。
期刊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当前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的面貌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环境保护的压力与问题。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就当前我国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