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方式已经无法支撑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为了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我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经济增长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科技创新对社会生产力的支撑引领作用。为有效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政策,对创新行为的补贴政策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企业成为社会的创新主体时,国家的补贴政策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到底是促进还是阻碍?如果是促进,又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呢?为探索上述问题的答案,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了政府补贴对研发投入的影响,但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关于政府补贴对研发投入影响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从企业层面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大都通过探讨政府补贴对研发投入的作用机制,从而检验补贴效果,鲜有学者考虑在资本结构的调节下,这种效果是否会出现显著差异。事实上,企业的资本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偿债能力和再融资能力,也预示着企业资金充裕程度。而政府补贴作为营业外收入,可以为研发投入提供一定的资金,但是当企业处于高负债水平时,企业很可能将补贴挪作他用。鉴于此,本文认为在检验政府补贴对创新投入的效果时,资本结构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回顾和梳理国内外已有文献,针对既有研究的不足,着重探讨在资本结构调节下,政府补贴政策对企业创新行为的激励程度。主要研究内容归纳如下:首先,简要介绍当今中国政府补贴的制度背景,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了本文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其次,对资本结构、政府补贴和研发投入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梳理和分析,作为后续实证分析的基础。随后,本文选取2014~2016年沪深股市的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经过筛选后共得到4890个“公司—年”样本,分别采用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实证分析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同时探究资本结构作为门槛变量时,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并进一步探究不同企业性质下政府补贴对研发投入影响的异同。最后,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政府补贴与研发投入正相关,前者能够对后者起促进作用。第二,对于全样本,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会随着资本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以资本结构为变量的双重门槛效应。第三,进一步对国企和非国企分组回归分析发现,政府补贴对研发投入的作用效果在不同产权性质企业中存在明显差别:政府补贴对非国企的研发投入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而对国企的研发投入没有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在某一资本结构区间,政府补贴对研发投入甚至起到了显著的挤出作用。最后,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为了使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杠杆效应最大化,政府在选择补贴对象时,应当把企业的资本结构因素纳入考察范围,并着重考虑对非国企的研发投资进行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