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功能,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在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湿地开垦和改造、大规模开发建设、水资源过度利用、无序种植养殖等不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人类活动,已经远远超出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致使湿地面积持续减少,功能不断下降,不仅直接影响到水资源、粮食资源的安全,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整个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带来了严重影响。湿地保护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中国实行了抢救性保护湿地的政策,其中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制定实施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投入大量的资金,开展了以恢复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国家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2006——2010年,全国共完成中央投资14亿元,实施了205个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2010年,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委托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开展了工程项目的定性评估,评估表明,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了更好地满足工程管理的需要,从定量的角度提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常态化科学化的工程评估,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研究正是考虑了国家湿地保护管理的这一需求,利用研究者自身在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工作,从事项目管理工作,掌握大量的工程建设第一手资料的有利条件,同时依托研究团队从事生态学专业、具有湿地相关学科多种专业人才等优势,以全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为对象,开展了“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评估研究”,取得了积极的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两篇,形成了该学位论文。论文共七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中国湿地资源概况,湿地的功能和价值,中国湿地保护面临的面积减少、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并围绕“湿地保护与恢复技术”、“湿地评价”等,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综述,总结了世界和中国的研究进展。结合中国湿地保护工程,论述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章为“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全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并按照不同的湿地区、不同的湿地类型、不同的保护方式,选取了20个工程为研究样本工程。确定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辅之典型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明确了技术路线。第三章为“全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定性评价”。该章内容是论文的重点之一。阐述了全国湿地保护管理的进展,分析了国家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的重要作用,并对全国工程建设目标及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取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进行了定性评价。同时,逐个分析了20个样本工程项目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情况,反映了较为清晰的项目建设背景。第四章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评估指标体系”。该章是论文的核心内容,也具有独创性,主要是构建了工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采取“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以“工程总效果”为目标层,由“工程前期准备”、“工程项目建设实施”等5个指标为一级指标构成,每个一级指标由若干个二级指标构成,构建起了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工程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得出了各指标对“工程总效果”的权重。根据得出的权重,应用了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用以定量评价各样本工程的得分。第五章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评估结果”。应用上述评价指标和方法,利用搜集、掌握的工程项目数据和资料,逐一对20个样本工程项目进行了定量评价,论述了每个项目任务完成情况,以及产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结果表明,20个工程的平均得分为93.09,各工程均达到优良等级。第六章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生态效果案例分析”。为解决由于各项目生态监测资料缺乏,该评估对生态指标考虑不足的问题,分别以湖泊湿地(洪湖)和滨海(河口)湿地(上海崇明东滩)为例,探讨工程对湖泊水质及滨海湿地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洪湖实施国家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后,湖泊水质得到较大改善。上海崇明东滩湿地没有实施国家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为水鸟提供优质栖息地和食物来源的海三棱藨草群落呈退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反证,国家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对湿地生态的改善是有效果的。第七章为“结果与讨论”。得出了2个结论:结论一,通过比较分析,本研究对全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的评估结果与国家管理部门得出的评估结果具有一致性;结论二,本研究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是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但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对评估结果进行了分析,在下一步工程项目建设重点、科学技术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总之,本文构建起了一套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并对工程开展了评估,提出了下一步工程项目建设的科学技术措施。同时,还分析了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增加生态效果指标的“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评估”的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