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市场语境下探讨中国戏剧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是时代提出的一个难以回避的重要话题。 有着辉煌历史的中国戏曲,在二十世纪后半期面临一个严峻的课题:戏曲艺术如何既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律,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式,使自己获得更好的生存境遇并得到更健康的发展?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戏曲,同样考量着转型期的中国戏剧。面对戏剧观众大量流失、戏剧剧团惨淡经营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思考戏剧的未来出路——究竟是让它骄傲的死去,还是在发展、变革中求生存?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及其美学方法为探讨中国戏剧在市场语境下的生存方式提供了一个理论支点。全文分三章逐步展开: 在第一章中,通过梳理马克思、恩格斯“艺术生产”概念,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内涵的深入和发展,我们明确了艺术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与其他物质生产一样由生产者、产品与消费者等要素构成,所不同的是,艺术家就是生产者,艺术作品是产品和商品,读者观众则是消费者,它们之间构成了一定的艺术生产关系。在“艺术生产”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得以确立戏剧产品的商品属性,并进而分析了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中的特殊性。当戏剧以商品形式进入市场流通领域,必定会受到市场价值规律的引导和制约,那么,运用相应的技术、管理和经营策略使戏剧的审美价值转化为相应的市场交换价值则成为理论逻辑的必然。 第二章是建立在对欧美音乐剧以及中国传统戏曲这两个范本的运作管理模式分析基础之上的研究。一方面,欧美音乐剧拥有成熟的经营与管理机制,在商业操作上建构了一整套完善的体系,并已形成比较成熟的市场。成功的运营为音乐剧成就了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另一方面,回顾我国传统戏曲的商业化发展道路,虽然路途遥远而崎岖,却也出现了以宋元时期的勾栏瓦舍、明清时期李渔家班以及二十世纪初梅兰芳访美演出的成功运作个案。两个范本的经验为转型期中国戏剧演出的市场运作提供了双重参照。 当然,在市场语境下中国戏剧出现危机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在第三章中,我们从审美观念角度切入,重估旧有的审美评判标准,消解传统艺术审美观念和当代精英艺术审美观念对艺术商品属性的成见,消除审美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对立,并试图找到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又契合当代民族审美心理习惯的交汇点,使中国戏剧在蓬勃发展的文化市场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文章最后,笔者借鉴国外戏剧和我国戏曲演出的成功运作经验,结合我国舞台表演艺术市场的实际,提出几点可供参考的戏剧演出和运作管理模式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