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坪普米族服饰文化的传统与嬗变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XIA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变化与发展,不仅反映了物质水平的变化,也反映社会政治、意识领域的变化。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政府重视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普米服装在普米人的自觉传承与发展下呈现复兴态势。服饰的造型艺术和与之相关的服饰文化发生显著的变化,同时,普米族人积极探索、研究和创新民族服饰,对强化民族服饰文化特色有着强烈的心理诉求。本文以兰坪普米族服饰为研究对象,在田野作业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民俗学的理论知识从普米族服饰样式、配饰、图案纹饰、制作工艺等方面剖析其文化象征,有助于认识服饰符号系统的构成及其独有的文化价值。女性服饰胸前的“厂”字拼接记载民族三次迁徙历史,“羊角纹”寓意着普米族亡灵路上的领路人,服饰图案排列的“三角”状与火塘文化直接相关。兰坪处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的中心位置,山川河流纵列分布使兰坪交通十分不便。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受外界影响小,保留传统民族文化,但长期与当地白族交往,受白族文化涵化,服饰上亦表现出白族服饰形制特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影响以及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成立使得普米服装呈现传统的复兴,发展本民族服饰特色,出现舞台装、节日盛装。进入二十一世纪,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普米族服饰吸收了传统的基本样式,一方面具有传统的底蕴风格,另一方面呈现出现代的“时尚感”。看似普通与日常的民族服饰,展现的是该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底蕴以及对美的不断追求,而市场经济下民族服饰的生产与消费是民众对其传统文化的展示和对现实生活意义的肯定。
其他文献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我国围绕“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势在于国家政策支撑有力、高校服务资源丰富、学生实践形式多样,同时高校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也存在人才支撑乏力、服务深度不足、服务形式单一、文明建设任务艰巨等现实问题。基于此,高校还需通过推进乡村人才供应、参与乡村产业振兴、丰富帮扶实践项目、助力乡村文明建设等路径,为乡村振兴提
文章从成本费用和资金管理角度,研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中兴通讯集团运营中产生的显著成效,以此来为其他集团企业财务改革提供借鉴。
户籍本位村民自治与改革开放40余年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变迁不相适应,陷入了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冲突、与权利需求不兼容等诸多困境之中。从户籍本位向居住本位转型,是走出户籍本位村民自治困境的有效路径。居住本位村民自治具有《宪法》第111条的规范依据,契合中国当下社会现实,亦具有协商民主理论和嵌入理论的支撑。二元化成员权是居住本位村民自治的权利基础,具体体现为本地户籍村民与非本地户籍村民的村民资格差异化,以及非
当前形势下疾控中心财务管理面临着更高要求,本文通过对疾控中心财务管理概况介绍及预算管理、项目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几个方面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就深入改进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出探讨思路。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大学生压力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减轻其压力负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压力负荷量表(Stress Overload Scale, SOS)和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Rate Score,SSRS)通过便利抽样的方法对466名浙江省某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调查对象的SOS得分(70.35±10.2
<正>艺术设计具有极强的综合性,依托乡村自然资源、地域特色、人文景象可进行文化提炼、生态设计等多领域融合艺术创造。艺术设计介入乡村建设,不仅能增强乡村审美情趣、增强乡村文化氛围,还能挖掘乡村发展新要素,助力乡村形成新业态、新格局。
期刊
好氧堆肥较好地实现了有机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但堆肥过程产生的严重恶臭气体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危害健康,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不能忽视。畜禽养殖生产过程产生的恶臭气体影响了养殖业的绿色健康发展,其中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的臭气产生源强最大,尤其值得关注。生物法是一种低耗高效的臭气处理技术,但是实际应用中受到源强负荷冲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何快速、稳定、高效除臭成为目前解决养殖业臭气,甚至固废
当前,中国虽已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但据《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的创新实力仅仅排在世界的14位,这和许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不小差距。另一方面,企业研发投入往往会意味着比较高的沉没成本,以及一个较长的投入周期,且技术知识可能会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每一个有关研发投入的决策都会具有不小的风险。因此,如何将研发投入的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且通过研发后
<正>战创伤麻醉因其自身的特点而极具挑战性。为指导麻醉科医师及相关救治人员对战创伤伤病员进行快速正确的评估和及时有效的处置,提高战创伤救治能力,全军麻醉与复苏学专业委员会曾制定《战创伤麻醉指南(2017)》[1]。作为总体概述,该指南无疑对战创伤麻醉起到了原则性的指导作用。但因篇幅所限,具体问题未能详述,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形成具体的指导意见。本指南以《战创伤麻醉指南(2017)》为基础,进一步形成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