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试图以《申报》图书广告为切入点,考察民国初年上海地区的出版发行机构是如何透过文字符号,达到销售图书的预期目的,以还原图书传播的复杂过程,展示当时的文化市场地图。本文试图解答的问题是:到底谁在出版发行图书?他们出版发行什么图书?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打动读者?这图书传播过程的背后反映了读者怎样的需求和社会面貌?第一章呈现了民国初年《申报》图书广告的总体面貌。《申报》是近代中国的一份历史悠久的报纸。到民国初年,其发行量最多,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在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中享有较高地位。各出版商都重视《申报》广告的效力,纷纷在该报上登载图书广告。正因为如此,《申报》图书广告可谓是民国初年书业的晴雨表。总的来说,《申报》图书广告鲜少图片,而以文字为主。各出版发行机构通过文字信息传达其图书出版的信息,界定其对图书的版权,报道图书促销活动等。若分时段考察,凡社会稳定时期,图书广告就繁荣,战争硝烟一旦燃起,广告量就下降。第二章考察民国初年《申报》图书广告的“广告主”,即出版发行机构。民国初年,出版机构众多,但以中资民营出版机构占主导。一些大中型出版机构自己建立了发行部门。但是发行部门与出版部门是相对独立的,发行部门虽以销售本版图书为主,但也经营其他的业务。而一些小的出版机构,根本没有人力、财力销售图书,只好将出版物寄售于其他书店,或者交给著作者个人销售。第三章通过《申报》图书广告,分析了民国初年图书市场的多个面相。民国初年,“经史子集”图书出版已经衰落,但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图书也都极为少见。这一时期的图书市场,以教科书、小说书、法政图书为主体。教科书针对新学堂里的学生,主要是小学生。除了小学教科书以外,市场上尚有大量英语读物。而法政图书读者的范围则相对宽泛,现任官员、司法人员、法政教员,以及准备文法官考试的考生。进而言之,这一时期上海的法政图书,几乎都是法规的汇编,而不是从学理上探讨的法学、政治学著作。第四章探讨了图书传播的途径。为了销售图书,民国初年的出版发行机构尽其所能,变换各种花样,使用了各种具有号召力的广告语。从广告的诉求方式看,这一时期,“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而“保存国粹”的语句,并不能激动人们的购买欲。标榜主张激进能赢得读者欢迎,而为了躲避官方的检查,言辞激烈的杂志又不得不宣称思想纯正。为了打败对手,一些出版机构举起民族主义大旗,最终改变对方的经营方式。可见,民族主义话语的强大。同时,通过研究,作者发现在民国初年的读者看来,倘为名人著述,则必具可读性。这些读者认为书的实用价值非常重要,但是在闲暇时也喜爱看休闲书,但他们注重休闲书的外形。最后,作者对全文作了一个总结。民国初年,上海正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中。“传统”的制约依然存在。科举制已经废除,但追逐功名的心理却挥之不去。在追求实用的氛围下,以趣味性取胜的休闲读物风行一时。“西学”与“科学”,虽然在人们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地位,但是依然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只有待到大批留学生从欧美返国,一场“再造文明”的运动才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