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宪宗“元和中兴”是唐代后期中央政府在与地方藩镇的角逐中取得重大胜利,重新树立中央权威的重要历史事件。在实现“元和中兴”的过程中,国家财政为保障削藩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财政研究入手,探讨唐宪宗如何保证军事供应,顺利完成削藩大业。本文共分三章,前一章主要分析了元和财政体系的背景,第二章着重于探究元和财政体系的具体内容,最后一章则是对元和财政体系的评价。第一章主要从元和以前财政的发展和变化入手,分析了安史之乱后财赋重心的南移,梳理了从肃代之际的进献财政到德宗建中初期的两税改革,再到贞元后期姑息背景下的进奉这一发展脉络。德宗时期的“奉天之乱”暴露了两税法体制下的财政弊端,并由此促使德宗后期财政政策的转变,导致了脆弱的财赋格局以及混乱的财政体系。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在元和削藩背景下,元和财政体系的发展变化。本章分析了元和削藩战争中的军费问题,结合“奉天之乱”,引出了元和时期财政体系的整顿,并对宰相领导财政体系下国家权力的运行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一体系实现了集权与效率的统一,同时对两税三分改革提出了新的见解;提出在削减南方军事力量及地方官额等一系列措施下,两税留使、留州部分进一步减少,从而实现了上供份额的增加;其次,通过对整顿后的财政收入进行分析,又提出国库依然存在费用不赡的情况,由此进一步对唐宪宗接纳进奉,紧缩财政开支等补充措施进行了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以削藩战争中的财政压力为出发点,分析了战争中的一系列财政政策,发现内库与国库在削藩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此提出了财政“二元”格局的概念,并认为这一格局是两税法体制下定额僵化的派生物。第三章从元和财政体系的特点、作用、弊端及影响等方面对元和财政体系进行了评述。本章认为元和财政是一种战时财政体制,这种以集中为核心的战时财政,保障了元和军事战争的开销。但战时财政加深了对百姓的剥削与压迫,大量支出导致了中央财库空虚,中央对河北藩镇的经济政策没有解决藩镇的核心问题,重用钱谷吏、宦官和神策军等导致了这些权贵的蛮横,这些都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元和“二元”财政格局影响了南衙北司的政争,在“二元”基础上,元和以后财库区域多元化。总而言之,唐宪宗元和年间的财政改革及相关政策整顿了混乱的财政体系,确立了以江南为重心的财赋格局,加强了中央的财政权力,增加了财政收入。同时内库与国库并重的财政“二元”格局,有效弥补了两税法定额占用体制下国家财政的弊端,保障了削藩战争的军事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