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钻蛀性害虫种类多,分布广,生活隐蔽,危害普遍且防治困难;以成、幼虫钻蛀树干、枝梢及根部,蛀食韧皮部、木质部,可留下因类群或种类而异的特殊为害痕迹——坑道系统。目前,对钻蛀性害虫坑道系统的深入研究较少。本研究对几类钻蛀性害虫的坑道进行了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结合害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精细解析虫害木;运用几何形态测量法量化分析坑道形状,对坑道的大小、形状进行定量研究;应用多种软件实现对完整坑道系统的科学绘图和三维重建。主要结果如下:1.首次运用几何形态测量学完成了部分小蠧种类母坑道的规律研究和差异分析:圆海小蠧(Hylesinuslaticollis Blandford)、指瘤小蠢(Scolytusjacobsoni Spessivtseff)、多毛小蠹(Scolytus seulensis Murayama)、白桦小蠹(Scolytus amurensis Eggers)、柏肤小蠹(Phloeosinus aubei Perris)和杉肤小蠧(Phloeosinus sinensis Schedle)的母坑道为单纵坑,横坑切梢小蠧(Tomicus minor Hartig)的母坑道为复横坑,上述种类的坑道具有规律性;横坑切梢小蠹和杉肤小蠹的母坑道形状随木段直径不同有显著差异。坑道类型相同而不同种的小蠧母坑道的差异分析中,白桦小蠧与多毛小蠧的母坑道无显著差异,杉肤小蠧与白桦小蠹的母坑道及杉肤小蠹和多毛小蠧的母坑道均有极显著差异。2.将钻蛀性害虫的完整坑道系统形成归为表面危害、由表及里危害、内部危害3个类型,完成了部分钻蛀性害虫的木质部表面及内部坑道系统的三维重建及动画设计:基于坑道规律分析,完成了表面危害类群中7种小蠧平均坑道系统及8种小蠧单坑道的三维重建。此外,完成了 11种由表及里危害类群中部分天牛类、吉丁类、长蠧类的表面坑道系统的三维重建。基于坑道模型构建、数码拍照和软件识别,系统地对由表及里危害类群中部分天牛种类的木质部内部坑道系统,以及内部危害类群中的树蜂类(松树蜂(Sirex noctilio Fabricius)、新渡户树蜂(Sirex nitobei Matsumura))坑道系统进行三维重建。3.结合生物学特性,精细观察了合欢吉丁(Agrilu.s subrobu.stus Saunders)的形态及危害特点,厘定其拉丁学名:合欢吉丁幼虫细长、乳白色,蛹为裸蛹。成虫铜绿色具金属光泽,观察对比其前胸背板长宽比、盘区和肩前隆脊形态,前胸腹板突形状,鞘翅柔毛分布位置,阳茎形态等特征,结合文献,明确其学名。合欢吉丁主要危害树干韧皮部及木质部,具向阳性;在树皮下钻蛀坑道,侵入孔圆形,不超过1mm;蛹室米粒状,多位于木质部,少数位于韧皮部;羽化孔“D”型;坑道形状具有规律性,可分为3种:“Z”型及其变型,密集上下迂回型,椭圆或近半圆型坑道。4.总结提炼了多种钻蛀性害虫生物学特性与坑道系统的关系,初步归纳总结了同科或同属的钻蛀性害虫危害的相似性及差异性:研究涉及的钻蛀性害虫类群包括小蠧类、天牛类、吉丁类、树蜂类、象甲类、长蠧类,分别总结了同类群的钻蛀性害虫的危害特性。大多数小蠹类的坑道系统属于表面危害类型;天牛类、吉丁类、象甲类、长蠹类中钻蛀性害虫的坑道系统属于由表及里危害类型;树蜂类和材小蠧属钻蛀性害虫的坑道系统一般属于内部危害类型。小蠹类的坑道系统一般具有规律性,并可反映种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天牛类的坑道系统相对粗长,木质部表面坑道多扁平、片状、不规则分布,木质部内部坑道形状因种而异;吉丁类的坑道系统较细,一般迂回、整齐的排布在木质部表面,部分蛹室在木质部内部,羽化孔“D”形;象甲类的坑道系统一般因种而异;长蠧类的坑道系统密集纵向排布或纵横交错,且随危害时期具有不同特征;树蜂类的坑道系统细长,松树蜂坑道有“L”形和“U”形,新渡户树蜂坑道“L”形。本研究基于钻蛀性害虫生物学特性,深入剖析其危害特点,对坑道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可直观展现坑道系统的完整构像,促进相关科研和教学工作的信息化;基于科研标本数字信息化,促进更直观地对不同种类钻蛀性害虫坑道系统的认知、学习和研究。此外,探究并明确钻蛀性害虫的分类阶元(科、属)和坑道系统间的密切关系,结合寄主信息,通过解析坑道,判定危害树木的钻蛀性害虫种类;根据坑道系统的发生发展趋势估算不同虫态(幼虫、蛹)的自然死亡率;通过对完整的坑道系统及不同龄期的坑道系统的了解,为钻蛀性害虫的监测与防治提供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