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秸秆低温热解制备生物质炭及其性能和应用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zc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质炭作为重要的绿色资源,不仅可以用作清洁能源、炭材料等,还可直接作为炭基肥基料施用于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及养分利用率,调节p H,改良结构,改善微生物生存环境,并吸附和固定土壤中的污染物,从而达到改良和修复土壤的目的。小麦秸秆是我国主要的秸秆生物质资源之一,具有产量大和可再生等优点。本文利用小麦秸秆低温热解制备麦秸生物质炭,研究其吸附重金属性能和在土壤中固定重金属、提高农作物生长和品质的应用效果,对于解决和减少农业秸秆焚烧,农业废弃物高效利用和促进绿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热失重分析发现,麦秸原料热解过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干燥、预热解、热解和炭化。干燥阶段为麦秸升温及表面水脱离的过程;预热解阶段为麦秸结合水脱离和少量的解聚反应的过程;热解阶段为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大量分解的过程;炭化阶段为木质素和残余物缓慢分解和炭化的过程。其中热解阶段(260~370℃)麦秸的质量减少明显,失重率高达50%。通过考察不同热解温度对麦秸生物质炭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热解温度升高,收率降低,比表面积、p H增大,轻组分逸出,C含量增大,炭化程度增加。FTIR显示,热解的温度越高,-OH、C-O和C=O吸收峰强度越弱,长碳链断裂。通过考察吸附条件对麦秸生物质炭吸附Pb(Ⅱ)过程发现,生物质炭对溶液中Pb(Ⅱ)去除率和吸附量随溶液p H的增加而增加。Pb(Ⅱ)去除率随固液比增大而增加。固液比为1.5~2 g/L,p H为5~6时更有利于麦秸生物质炭对Pb(Ⅱ)的吸附。吸附等温线和热力学研究发现麦秸生物质炭吸附Pb(Ⅱ)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为自发的吸热过程。吸附动力学研究发现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能受表面吸附及颗粒内扩散共同控制。吸附过程可能同时存在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采用制备的麦秸生物质炭,通过在土壤中施加不同剂量生物质炭及不同浓度的Pb(Ⅱ)溶液,与土壤混合均匀后种植小白菜。通过研究生物质炭对土壤中Pb(Ⅱ)的固定作用及对作物品质的影响发现,土壤中施加生物质炭可以有效降低小白菜组织中的Pb(Ⅱ)含量。小白菜组织中Pb(Ⅱ)含量随生物质炭施加比例的增加而降低,说明生物质炭可有效地吸附并固定Pb(Ⅱ),减少小白菜对Pb(Ⅱ)的吸收。在本研究的条件下,在土壤中添加1%的生物质炭,小白菜组织中Pb(Ⅱ)含量满足GB 2762-2012中对新鲜蔬菜的铅含量限定值。采用制备的麦秸生物质炭混合复合肥制备炭基肥,考察不同肥料对番茄生长和品质的影响发现,生物质炭对番茄株高株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炭基肥和复合肥促进了番茄株高株径的增长。施加生物质炭、炭基肥和复合肥,番茄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糖酸比均有不同幅度的增加。但对有机酸含量的影响不一,其中施加炭基肥时,有机酸含量下降明显,最大达到22.2%。炭基肥与生物质炭及复合肥相比,番茄中有机酸的含量降低,糖酸比增大,改善了营养品质,生物质炭可部分代替复合肥,同时番茄品质不会下降。
其他文献
摘要:对于以集中供热为主的北方城市,已开始实施或者已有部分实施清洁供暖,从而使热污染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文中对清洁供暖的定义进行介绍的同时对清洁供暖规划的思路与技术路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结合了相关的案例,对一些地区的具体清洁供暖技术线路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清洁供暖;技术线路;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487(2019)02-0157-
为降低生产成本,结合渣洗工艺的冶金原理,在冷轧料Q195L的生产过程中使用自制渣洗料来代替外购渣洗料,同时经过对比试验,对自制渣洗料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改进,使
7月9日,由上海市政府法制办举行的《上海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办法》(草案)立法听证会在上海市科学会堂如期召开。其中,对“能否带折叠自行车进地铁”这一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欧洲标准(EN14764:2005)对自行车制动性能作了以下描述:制动性能是由制动距离决定的,而制动距离的定义是从制动初始点到自行车停住所行驶的一段距离。欧洲标准对制动性能规定了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