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归纳分析历代有关土地管理的文献记载,指出“均地安民”实为中国古代国家土地管理思想的核心主题,并对此作了理论的阐述及其相关实践的探究。三千年来,“均地安民”是中国土地管理思想的核心,也是理解中国土地管理历史的恰当切入点。本文试图跳出六十年来,以“斗争”为核心的土地管理史观,而以“均地安民”思想为主线,探讨了中国古代土地管理历史的实态变迁。自上古至中唐,国家对土地的分配进行着比较直接的管理,井田制、限田制、均田制都体现了政府“均地安民”的目标和措施。自中唐以后,随着“均田制”退出历史舞台,国家逐步取消了对民众占田的限制,“均地”遂演化为“均税”。以“均地安民”思想为纲领,本文着重探讨了历史上的井田制、均田制、土地清丈和均税。井田制方面,着重研究了井田制的基本概况,管仲对井田制的改革和发展,《孟子》的井田仁政思想,探讨了管仲土地管理成功,而王莽“王田制”失败的关键因素之所在。均田制方面,主要叙述了均田制的发展源流,分析了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特殊时代背景,阐述了北魏如何均平国家、豪族和平民的利益,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探讨了均田制实现“均地安民”的方法、途径和过程。土地清丈方面,在简述土地清丈历史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明代张居正万历土地清丈的指导思想、政策措施,详实阐明了土地清丈的“均地安民”成效。均税方面,在简述均税思想与均税历史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明代一条鞭法和清代的摊丁入亩,阐明均税的重点乃是,防止豪强的隐田逃税,减轻平民的税负,简化税收的种类。概言之,实现“均地安民”,是中国古代土地管理思想的不变追求,虽然,三千来都还没有达到过理想的“均地安民”境界,但是,历史上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们,总还是依据他们的现实环境,以“均地安民”思想为原则来改进土地制度,从而在化解社会冲突、稳定农业生产,安定社会秩序,乃至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皆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这也昭示着我们,“均地安民”的土地管理哲学理念,在反省、检讨并改进今天的土地管理政策措施时,仍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