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为了提高水稻作物产量,农民大量施用化肥、稻田漫灌-排水造成了严重的氮磷流失现象,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而稻田农业面源污染成为种植业面源污染的主体。本研究以巢湖流域为研究区域,以扩大稻田水容纳量、合理施肥、减少氮磷流失达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为目的,通过设置深水层、中水层和浅水层三种不同的水层深度及高施肥量、中施肥量、低施肥量三种不同的施肥处理交互作用来研究不同水肥对水稻生理性状、经济性状、农田土壤养分、田面水氮磷浓度变化以及氮磷相对流失量的影响,得出在既不影响水稻生长又能减少氮磷流失的稻田水位阈值。2018年在2017年研究的结果的基础设置浅水层(5cm)、中水层(10cm)和深水层(15cm)三个不同水层深度继续进行监测研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对于不同的水层深度,深水层条件下水稻株高高于中水层和浅水层处理,但各处理间差异并不显著,而在相同的水层深度条件下,高施肥和中施肥处理水稻株高略高于低施肥水平。(2)深水层灌溉水稻分蘖较中水层和低水层分蘖较早最先达到分蘖峰值,但分蘖峰值较低;在相同的水层深度条件下,施肥量高的处理水稻分蘖较早且分蘖数多。(3)在相同的施肥量处理下,以中水层灌溉水稻产量最高,分别较深水层和浅水层处理下的提高了 0.43%和3.80%。施肥量高的处理水稻产量略高于施肥量低的处理,水稻产量可提高3%左右。就水稻构成因子而言,不同施肥量对于水稻千粒重的影响最大达到0.05显著水平,对于有效穗、穗粒数和水稻结实率影响也有影响,但并未达到显著水平。(4)有机质以深水层+高施肥、深水层+中施肥处理下含量高于其它处理,并且达到显著性水平;土壤碱解氮以浅水层+高施肥和中水层+高施肥处理含量高于其它处理,达到0.05显著性水平;土壤速效钾含量以浅水层+高施肥处理最大,与其它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5)深水层灌溉处理下土壤有效铜、锌含量略高于其他两个水分管理模式,土壤有效锰以浅水层处理含量较高;施肥量高的处理土壤有效铜含量相对较高,壤有效锰的含量以低施肥处理最高,高施肥最低,达到显著水平(p<0.05)。(6)土壤脲酶活性随稻田水层增加呈降低趋势,而浅水层灌水处理下平均土壤磷酸酶和蔗糖酶含量较低,各处理间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较低施肥处理相比,施肥量高的处理能明显提高土壤中脲酶、中性磷酸酶、蔗糖酶的活性。(7)三次施肥后浅水层灌溉田面水总氮浓度均略高于深水层灌溉和中水层灌溉处理,平均高出了 13%左右,总体上施肥量较高的处理田面水中铵态氮、硝态氮、总氮和总磷浓度也相对较高。三次施肥后各处理稻田田面水中NH4+-N/TN比例均是先增加后降低,在施肥后的第3d达到最大,之后开始逐渐降低。在相同的水位条件下,施肥量越大,NH4+-N/TN 比例也就越高。(8)将稻田中的水贮蓄在田间是减少稻田氮磷流失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深水层处理截留的总氮量最大,相对于中水层和浅水层处理平均可多贮蓄29%~67%,深水层灌溉相对于中水层和浅水层可减少29%~67%的总氮流失量。随着田面总氮水浓度的降低,相对流失量也降低。对于总磷而言,深水层处理截留量相对于中水层和浅水层而言可提高19.03%~4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