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结实率控制基因PTB1的自然变异和驯化分析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endti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水平直接关系粮食安全,因此对于水稻产量性状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水稻产量性状的控制机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有关千粒重、有效穗数等方面研究的比较深入。相比之下,另一个控制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结实率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提高结实率可以有效的增加穗粒数从而提高粮食产量,因此加深对水稻结实率的研究对于研究其本身的遗传机制以及提高粮食产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室近期通过一个水稻低结实率突变体,成功克隆了一个直接控制水稻结实率的主效基因PTB1。精细定位结果表明,PTB1基因内部发生了一个470 bp左右的序列缺失,该基因编码了一个环型的E3泛素连接酶,能够促进花粉管在花柱道中的生长,从而直接调控水稻结实率的高低。进一步的实验发现,在异常环境温度条件下,PTB1基因的表达量水平明显下调,这可能是造成水稻在高温、低温等异常条件下结实率降低的直接原因。体外生化实验验证了PTB1蛋白具有E3泛素连接酶的生化功能,我们因此推测,PTB1基因的作用靶标可能对花粉管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在正常的水稻中PTB1可能特异的降解了该负调控因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花粉管的生长,最终促进水稻的正常结实。大量的基因克隆工作显示,很多水稻产量相关基因均具有丰富的群体变异,并一定程度上体现栽培稻的驯化特征。PTB1是水稻上第一个报道的控制结实率的关键基因,该基因的克隆是水稻产量性状解析的重要进展,但该基因群体自然变异特征以及是否关系驯化还不得而知。因此,本实验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的野生稻、栽培稻(包括粳稻亚种和籼稻亚种)等实验材料,分子克隆PTB1基因及其调控序列,以期系统研究不同水稻种质中PTB1基因的等位变异特征,探讨这些变异与水稻结实率自然变异的关联,同时揭示了该基因在水稻驯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主要结果如下:1、107份水稻材料PTB1基因的PCR分段克隆及测序表明,PTB1基因存在丰富的自然变异,共发现了32个SNP位点和5个InDel位点。其中在PTB1启动子中存在19个SNP变异位点以及4个InDe1位点,在PTB1基因的10个外显子中存在13个SNP位点以及1个InDel位点。2、对所有水稻材料的PTB1基因的测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PTBl基因的自然变异情况共存在16种单倍型分类。其中在野生稻群体(21份)中存在16种不同的单倍型类型,而在栽培稻(86份)中仅存在3种不同的单倍型,从野生稻到栽培稻PTB1基因的单倍型的种类显著减少,表明PTB1基因在水稻的驯化历史中受到了选择,是一个驯化相关的基因,有关群体遗传参数计算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3、分别对粳稻品种以及籼稻品种的PTB1基因的单倍型进行分析发现,籼稻品种的PTB1基因单倍型主要集中在两个类型中(H12以及H14),粳稻品种的PTB1基因单倍型主要集中在H1中,由此显示PTB1基因存在明显的籼粳分化,可能与水稻的籼粳分化相关。4、前期的研究表明,PTB1基因的表达量与转基因植株的结实率相关。我们对部分材料分别进行了结实率和PTB1基因表达量的调查。结果发现,PTB1基因在不同水稻材料中的相对表达量水平与水稻的结实率密切相关(r=0.74,P<0.01)。该结果表明,与转基因植株群体的结果相似,水稻结实率的自然变异与PTB1表达量的自然变异直接相关。5、利用获得的自然变异和对应的表达量数据,我们接下来研究PTB1的等位变异是否与基因的表达量直接相关。关联分析结果显示,PTB1基因启动子区域的4个等位变异(-1156,-1069,-931和-621位)组成的2种单倍型(CACC和TCGT)与基因的表达量密切相关(P<0.05, t-est),同时也直接与水稻的结实率关联(P<0.05, t-est)。该结果显示,PTB1基因启动子区域的自然变异决定了PTB1基因的表达量,后者直接决定了结实率的高低,提示这些启动子区域的自然变异是水稻材料间结实率变异的根本原因。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PTBl基因存在丰富的自然变异,这些变异可能与水稻的籼粳分化和栽培稻的驯化相关。同时PTB1基因启动子区域的自然变异决定了PTB1基因的表达量,后者直接决定了水稻结实率的高低,提示这些启动子区域的自然变异是水稻材料间结实率变异的根本原因。
其他文献
植物的胚胎后发育取决于分生组织的活性,因此分生组织中细胞的命运对植物的发育和株型至关重要。转录抑制因子通过与其他蛋白的互作,从而对基因的表达起相应的抑制作来调节基
尿卟啉原Ⅲ是生物体内血红素、叶绿素、钴胺素等四卟啉类化合物的共同前体。尿卟啉原Ⅲ合酶(UROS)是卟啉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第四个酶。UROS基因在细菌和哺乳动物(主要是人类和小鼠)中研究较为清楚。医学研究表明,UROS缺陷会导致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症。细菌中,UROS由hem D基因编码,在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中研究最清楚。目前,已从豌豆、小麦、裸藻、人红细胞、小鼠肝等中纯化到该酶,并将大肠杆菌hem
摘要:在实行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今天,课堂教学仍是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行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普遍存在着课堂教学效率效率不高的问题。针对此种情况,一定要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从而促使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有效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兴趣;教学设计;效率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极大兴趣的时候,教师所传授
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作为我国南方地区退耕还林主要树种,具有生长快、对气候变化适应性强、更新速度快、经济效益高的特点。以往桉树人工林化感作用研究较多关注水溶性
青稞(Qingike, Hordeum vulgare L. var. nudum Hook. F)也称裸大麦,其籽粒富含黄酮等营养功能成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作用,已越来越受大麦研究者的青睐。黄酮类
随着全球经济不断发展,人口总数持续增加,对环境的影响愈来愈烈,种种原因都加快了土地荒漠化,其中干旱缺水现象逐年加剧,严重影响着各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全球干旱、半干旱的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学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在推行新课程改革,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实践;研究策略在以往教学过程中,许多数学教师认为数学是一门“死”学科,通过让学生掌握相关公式,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在此背景下,如何让学生快速掌握课堂所学、熟练运用教材知识,就成为数学教师所面临的课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开展教学
摘要: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它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重要。而英语这门课程也越来越受到教师及家长的关注。近几年,教育部门针对英语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虽效果显著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中国式英语”、“哑巴英语”现象突出,这几乎成为了中国英语的代名词。综上所述,本文将针对新时期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对策,望能给英语教育者一定参考。  关键词: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