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互联网”与“金融”组合成为一个新概念以来,互联网对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社会稳定等多方面多领域的深入影响开始受到普遍重视,“互联网+”一词应运而生。不少基层单位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探索中,发现了“互联网+”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思维及技术进行了公共文化数据库建设试水。这些建设探索将为“互联网+”视角下公共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模式研究提供重要经验与关键线索。在这一背景下,本文铺展开对“互联网+”视角下公共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模式的研究。第一章,梳理出数据库发展沿革,创新提出公共文化资源数据库概念,探求其在以人为本、均衡各方、合作共赢、技术支撑四方面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意义。第二章,从“互联网+”产生向当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延伸,针对解决问题,指出“互联网+”思维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意义,对于公共文化资源数据库现状做出有国家政策支持、实现信息新时代技术融合、功能一体化的具体阐述。第三章,对当前有“互联网+”思维影响的公共文化资源数据库进行细致分析,将北京市、潍坊市、浙江省、重庆市、四川省、上海市共七个公共文化资源数据库个案,依据功能划分为基础型数据库、展馆上线型数据库与“互联网+”服务型数据库三种类型,挖掘出其中的公共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模式。第四章,对该建设模式的目的与原则、建设内容、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进行了细致规划及阐述,尤其是针对当前模式建设的不足之处,创制了“稳”、“准”、“进”三条发展机制,增加了公共文化资源数据库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整个建设模式的实际建设及运行提供了保障。希望通过对“互联网+”视角下公共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模式的研究,能够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提高基层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供一个创新而有效的途径,为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与均等化,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更好更快发展略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