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附泥藻类作为初级生产者在淡水湖泊的生态系统中功能非常重要。本文以太湖作为研究区域,在2015年6月、10月和2016年4月、8月分四次对太湖附泥藻类的空间分布进行野外采样,并结合室内分析,利用液相色谱、元素分析仪以及常规的理化手段分析了附泥藻类生物量、群落组成,以及水体、沉积物中氮磷等理化指标,探讨了太湖附泥藻类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附泥藻类在内源磷释放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太湖附泥藻类生物量及群落组成有显著的时空变化规律。太湖附泥藻类生物量(以叶绿素a表征)空间异质性明显,最小值为0.07 μg/g org,最大值为2.38 μg/gorg。附泥藻类生物量在太湖西北部及东太湖较高,在贡湖湾、梅梁湾及东部湖区沿岸带次之,在西南部湖区较低。太湖附泥藻类生物量随时间变化比较明显,相比较而言6月最低,但附泥藻类生物量随时间变化因湖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太湖东部湖区,4月附泥藻类生物量普遍高于8月;而梅梁湾和太湖西北部湖区,8月附泥藻类生物量普遍高于4月。从附泥藻类群落组成来看,太湖附泥藻类群落组成在不同湖区差别不大,但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4月,太湖附泥藻类以蓝藻(玉米黄素含量表征)占优势,其次是绿藻(叶绿素b含量表征),硅藻(岩藻黄素含量表征)相对较少;8月,太湖附泥藻类以硅藻占优势,其次是蓝藻和绿藻。附泥藻类群落各组分含量在垂直方向上均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附泥藻类群落组成在表层沉积物中差异明显,但随深度的增加,群落组成差异逐渐缩小并在一定的深度趋于一致。2.太湖水体及沉积物理化因子空间分布变化规律明显。太湖水体中氮磷等元素含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水体中氮磷含量在竺山湾、梅粱湾及太湖西部明显高于其他湖区;太湖表层沉积物中氮磷、总有机碳(TOC)等元素含量空间异质性显著,表层沉积物中总磷空间分布特征与水体中氮磷分布特征类似,表层沉积物总氮及TOC的含量空间分布规律与附泥藻类生物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类似,即在太湖西北部(包括竺山湾)、梅梁湾、东部湖区(包括东太湖、胥口湾)含量较高,在西南部湖心区较低。太湖沉积物氮磷等营养盐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不同的湖区,这种变化存在着差异。3.附泥藻类生物量及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附泥藻类生物量分别与沉积物总氮(TN)、总磷(TP)、TOC及孔隙度呈正相关(R≤0.039),其中与总磷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R=0.554, p<0.01)。附泥藻类生物量与水体pH呈负相关,与水体其他因子呈正相关,其中与水体NH4+-N浓度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R=0.713, p<0.01)。附泥藻类群落中除硅藻外,群落中的蓝藻、绿藻分别与沉积物TN、TP、TOC含量呈极显著的相关性(R≥0.236, p<0.01)。附泥藻类群落中蓝藻与水体浮游蓝藻呈显著负相关(R=-0.415, p<0.05)。附泥藻类群落中的硅藻、绿藻与水体浮游藻类群落中硅藻、绿藻无显著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