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阈下的人性审视——论张爱玲对人性弱点的探析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j0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张爱玲用一个个穿透生命和人性的故事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增添了无数话题.本文试图通过三方面的研究,探讨其作品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所在.即张爱玲对人性弱点达到全面而深刻审视的原因;其创作中人性弱点大暴露的具体表现;所蕴涵的意义和价值.一、张爱玲能够直面人性中充满创痍的一面,与她在创作中能够渗透鲜明的自审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自审意识,这里取广义内涵,指突破了创作者个体的视阈,弥散于作品中的对女人的命运、男人的困境、各阶层风习、时代文化精神,直至整个人类普遍人性的审视.二、张爱玲惯常从两性关系、婚姻关系来发掘人性的本质.她深入到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结构的深处,在男女之间直接的必然的联系中充分展示人性的诸种弱点.三、张爱玲对人性弱点的暴露和剖析所蕴涵的意义和价值:1、丰富并深化了女性文学的主题;她从解剖潜存于女性本体内部的病原体入手来寻求救赎之路,突破了从政治、历史、阶级、经济等社会学角度来探讨女性悲苦命运根源的局限性,这对女性文学探索女性自身发展道路有着不可估量的启蒙作用.2、对中国现代都市文学有重要贡献;以往都市文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大多停留在对社会生活外在形态认识的层次上,张爱玲开启了都市小说创作"向内转"的道路,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人性弱点,从都市日常生活形态来表现现代城市人性中的脆弱孤独和虚无.
其他文献
该文论述了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批判.文章首先论证了《白鹿原》所表现的儒家文化《白鹿原》的民间立场:儒家文化历久不衰,在世界文化史上独一无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