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浪精神病人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从社会发展的进程看,对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管理经历了从单纯的管制到以维护其合法权益为宗旨的救助。现代社会,流浪精神病人问题并未得到根本上的遏制,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性问题。流浪精神病人救助管理工作关乎公民生存和社会稳定。由此,如何维护流浪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如何规避流浪精神病人的社会危害?是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检视我国现行救助管理制度的实施,成效显著,但流浪精神病人问题存在管理上的真空。鉴于其社会危害性及现有救助管理模式的不足,亟待创新救助管理模式,为完善流浪精神病人救助管理制度提供有益参考。以标签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从社会学、历史学、精神病学、管理学及政策学的视角出发,采用文献分析法、回顾性分析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立足于南宁市社会福利医院十年救助管理经验,从理论与现实角度剖析流浪精神病人救助管理的成效与困境,从价值判断和规范实证的角度提出创新流浪精神病人救助管理模式的价值取向和模式设计。通过梳理总结国内外关于流浪乞讨人员、精神障碍患者权利保护历史进程及流浪精神病人救助管理的经验与做法,对南宁市社会福利医院2008-2014年收治的2332例流浪精神病人的出入院途径等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深入探讨近年来南宁市社会福利医院在流浪精神病人救助管理工作上所取得的成效与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构建并完善流浪精神病人“社区康复防治、医院主导治疗、政府支持安置”的多元无缝救助管理模式的必要性、构成要素、优越性及其具体思路,为政府制定高价值政策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