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腾冲上新世四种化石植物微细特征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349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温度有了明显的升高,21世纪的全球变暖现象将比20世纪更加明显。大气CO2浓度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因此正确认识气孔参数与大气CO2浓度的相关性,有助于正确预测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 本文研究了产于云南腾冲上新统芒棒组在外形上相似的四种被子植物化石,它们是油丹(Alseodaphne hainanensis Merr.),小叶木姜子(Litsea grabaui Hu et Chaney),薄叶润楠(比较种)(Machilus cf.leptophylla Hand.-Mazz.),长叶木兰(Magnoliapaenetalauma Dandy),这四种植物化石在滇西地区均为首次发现。对它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分析,揭示了其表皮微细构造特征。这四种植物化石的表皮微细构造特征明显不同,进一步说明了表皮微细构造特征在分类学上的意义。扫描电镜的应用,为被子植物的分类提供了准确而细微的叶表皮特征。 化石Alseodaphne hainanensis地理分布区的扩大和地质时代的延伸,说明滇西地区上新世的气候比现在温暖。自上新世至现代,滇西地区海拔升高,温度降低,致使现生Magnolia paenetalauma退出云南,这进一步表明滇西地区自上新世至现代气候逐渐变冷。化石Machilus cf.leptophylla的角质层和叶结构特征与现生Machilus leptophylla的对比,显示出化石Machilus cf.leptophylla生长在湿润气候条件下。研究表明云南腾冲上新世时是温暖湿润气候。 选择现生Alseodaphne hainanensis和Machilus leptoplla作为最近现存亲缘种,并对其进行了气孔参数统计,进而与化石种进行比较,应用气孔比率法恢复了云南腾冲上新世的大气CO2浓度(分别是417.6ppmv和438ppmv),二者均落在了GEOCARBⅢ的误差范围内。恢复这一时期的古环境,对了解全球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沥青是原油经热变化、气体脱沥青化、水洗和生物降解等作用形成,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矿产。近年来对其成因、性质及化学结构做了大量研究,但对其地质应用的研究不够。沥青作
作为郯庐断裂带北段主干的依兰—伊通断裂,其纵贯中国东北人口稠密的地带,经过地区建有大量的重要建筑物。对于该断裂新构造运动规律与地震活动性的研究,不仅可以认识这一重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位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东南(N34°25′,E118°40′),距离东海县西南约17公里。CCSD主孔获得的岩芯样品为我们认识超高压变质流体地球化学提供了珍贵的样品。
土壤微形态直观地记录了土壤形成过程的各种信息(如矿物组成、物质的迁移、土地利用的方式、土壤发育的方向等等)。本论文通过对关中西部耕地和苹果林地土壤微形态研究,试图探索
学位
论文对北大别黄尾河榴辉岩和饶拔寨橄榄岩进行了岩相学的分析、讨论和总结。 一般认为北大别黄尾河榴辉岩的变质顺序是:麻粒岩相退变发生在大约210Ma,要早于角闪岩相退变。
汉中盆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位于秦岭南麓,河网密集,土地肥沃。其温湿的气候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使得本地区成为了人类定居和生产生活的理想场所。这使得本地区晚更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中即含有自然环境变化的信息,又包含了人类活动的信息。对于汉中盆地第四纪问题研究,通常认为由于其北侧秦岭的阻隔,第四纪时期没有风成黄土堆积,秦岭山脉就被当作风成黄土的南界。因此,对汉中盆地的黄土的研究尚少。对汉中盆地的黄土和古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