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2008年在地处西辽河平原的内蒙古民族大学实验农场,以从美国引进的阿波罗、格兰德、阿特拉斯3个芦笋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芦笋品种的生产性能,不同氮肥、磷肥用量对芦笋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以及清茬方式和培土厚度对芦笋的产量及笋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的3个品种中,07、08年合格笋、日均产笋速率、单株采笋支数、单支重及笋径均以格兰德最高;格兰德的一级笋比例逐年增加:从平均值来看,3个品种不合格笋的比例均在15%左右:格兰德的粗蛋白含量最高,粗纤维含量最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芦丁及大部分矿质元素含量均以格兰德品种的最高,游离氨基酸含量最低,硝酸盐含量居中。格兰德的同工酶谱带较亮,强度较大。总体上来看,格兰德较其它2个品种的产量及品质都较好。采笋期施氮量在N 0~360 kg/hm~2的范围内,绿芦笋产量和合格笋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嫩茎抽生数和其叶绿素含量的增加是笋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施氮促进细茎笋(直径小于0.5 cm)长粗从而降低了不合格笋的比例。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含量增加,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变化不大。粗蛋白质、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矿质元素含量在适宜施氮水平下较高,高施氮和不施氮处理含量均较低。采笋前期芦丁含量较高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采笋后期芦丁含量降低,且处理间差异变小。在试验条件下,施氮量在N 240kg/hm~2左右,不仅具有较高的产量水平和较好的营养品质,而且增产效果明显。采笋期施磷量在P 0~90 kg/hm~2的范围内,绿芦笋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单支重和其叶绿素含量的增加是笋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含量增加,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变化不大。P4处理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粗蛋白、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上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矿质元素含量在适宜施磷水平下较高,高施磷和不施磷处理含量均较低。在试验条件下,施磷量在P 72 kg/hm~2左右,具有较高的产量水平和较好的营养品质。春季清园后进行刨茬处理的合格笋产量较对照增加9.6%,不合格笋产量增加5.8%,其增产的原因是刨茬促进了嫩茎数的增加。适宜的培土厚度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其增产的原因是培土使得笋茎变粗、单支重提高。随着培土厚度的增加散头笋、弯曲笋的比例增加,采笋初日后推,日均产笋速率提高。适宜的培土厚度具有增温效应,不同培土处理均比对照地温高。在内蒙古西辽河平原培土厚度以5~10 cm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