钌纳米簇的制备与表面改性

来源 :河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13_y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着眼于钌纳米簇的制备与表面改性。课题任务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1)采用微波加热,在正丙醇等低沸点的一元醇中制备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稳定的钌纳米棒;(2)在醇/水混合溶剂中制备双烷氧基二硫代磷酸吡啶盐(PyDDP)修饰的油溶性的钌纳米簇;(3)通过配体交换实现了水溶性钌到油溶性钌的表面改性。 采用微波加热方法,低沸点的一元醇溶液中回流RuCl3·nH2O,首次得到了聚乙烯吡咯烷酮稳定的钌纳米棒。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红外吸收光谱(FT-IR),热重分析(TG)等多种手段进行了测试。UV-vis光谱监测了钌离子的还原过程,随着回流时间增加,348nm处的Ru3+离子的吸收峰逐渐减小并最终消失,在510nm处零价钌的吸收峰逐步形成;XPS进一步证实了钌原子的生成; TEM结果表明,得到的深紫色钌粒子具有棒状形貌,按长轴来计算,最小的棒状尺寸为64nm,而最大的可达200nm;FT-IR进一步证实了聚乙烯吡咯烷酮成功的包覆在钌纳米棒的表面;TG分析也证实了无机钌核的存在。 采用一种简便的方法,在醇/水混合溶剂中成功制备了双烷氧基二硫代磷酸吡啶盐(PyDDP)修饰的油溶性的钌纳米簇粉体;考察了不同链长的修饰剂(PyDDP)对钌纳米簇的影响。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衍射(XRD),红外吸收光谱(FT-IR),热重分析(TG)多种手段对钌纳米簇进行了测试。UV-vis光谱表明,在256nm处的Ru+和Ru2+的吸收峰消失,而在409nm处和507nm处出现了钌纳米簇的吸收峰。TEM结果表明DDP修饰的钌纳米簇的形貌呈球形,粒径分布窄,平均粒径50nm,无团聚现象;FT-IR进一步证实了双烷氧基二硫代磷酸吡啶盐(PyDDP)成功的包覆在钌纳米簇的表面;TG分析也证实了无机钌核的存在。AFM结果表明所得到的油溶性的钌纳米簇具有较好的成膜性能。 在正丙醇体系中,通过配体交换反应,钌纳米簇的表面修饰剂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到双烷氧基二硫代磷酸吡啶盐(PyDDP)的转变,从而实现了水溶性钌到油溶性钌的转变。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重分析(TG)多种手段对钌纳米簇表面的配体交换进行了测试。UV-vis光谱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在510nm处零价钌(紫色)的吸收峰逐渐消失,在409nm及507 nm处形成了新的钌吸收峰(红色),说明利用配体交换,可以实现钌纳米簇的表面改性;TEM结果表明,置换后油溶性钌纳米簇尺寸分布不均匀,呈棒状和球形形貌,平均尺寸约200nm左右。TG结果表明,部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残留在钌纳米簇粒子内部,这可能与钌纳米棒的结构有关。
其他文献
学位
聚丙烯/聚苯乙烯(PP/PS)是典型不相容聚合物共混体系。在聚丙烯中加入PS可以提高PP的强度,但是由于PS与PP界面相容性较差,PS会导致共混物韧性的下降。本文利用反应挤出的方法制备了高度相容的PP/PS共混物,并制备了相同共混比的简单共混PP/PS共混物与之对比。所得到的主要成果如下:本实验采用过氧化二异丙苯(DCP)和过氧化苯甲酰(BPO)作为PP/苯乙烯单体(St)反应挤出的引发剂,通过对
伊朗西部,克尔曼沙阿。当地农民在自家院里燃起灶火,把面团做成薄饼,放到一个圆形黑色的铁器上。很快,面饼表面鼓起了气泡……  这是纪录片《风味人间》里的一个场景,伴随着旁白这样说着:“生面团的出现,使人类的饮食前进了一大步。”  和伊朗人类似,把面粉与水混合,擀压成薄饼,两面烤熟,这种主食在中国北方也很常见,山东叫单饼。在我老家,它叫烙馍。~~~1~~~  我小的时候,大多数人家都会自己制作烙馍。做
期刊
最近研究发现,高温加热的淀粉类食品中都含有高剂量的丙烯酰胺。而丙烯酰胺是一种神经毒素,是潜在的致癌物质。建立各种高温加热食品基质中丙烯酰胺的检测方法,以及通过控制热加工方法和程序抑制加工过程中丙烯酰胺的生成,是世界各国近年来在食品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尽管近年来在世界各国科学家共同努力下建立了几十种适合不同加热食品中丙烯酰胺测定的新方法,并且我国食品中丙烯酰胺检验的国家标准也已经处于验收阶
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具有丰富多彩的结构变化和特征的拓扑结构,它们在磁性、发光、吸附、储氢、催化等新材料领域潜在的应用价值受到了科学家们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材料的功
3-重氮吲哚-2-亚胺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它可以作为金属卡宾的前体参与到许多有机反应中。本论文研究了3-重氮吲哚-2-亚胺在二价铜催化下与吲哚类底物和非末端炔烃底物之间的反应,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发展了Cu(OTf)2催化下3-重氮吲哚-2-亚胺与吲哚类化合物的反应,一步生成3,3-二吲哚基吲哚-2-亚胺。这个串联反应涉及吲哚与铜卡宾(由3-重氮吲哚-2-亚胺与二价铜原位产生)的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