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和发展,中国的文化进入了新的转型时期,能否对中国当代的文化有清醒的认识,能否系统梳理当代文化在转型过程中的脉络和遇到的问题,并提供一定的解决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西方马克思主义以敏锐的方式切入了20世纪的核心文化,即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变化和文化境遇以及普遍的文化危机问题,尽管其理论在不同程度上带有唯心史观和乌托邦倾向,尽管中国当代的文化性质与晚期资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仍以折射的方式为中国学者理解发达工业社会的状况和问题、把握当代中国的文化现象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视域。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入手,对其重要的观点进行归类整合,归纳出其所提供的对认识、分析和梳理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的具体问题有启发作用和意义的视域、核心观点以及方法。其研究视域主要包括:社会—文化批判视域、日常生活视域和文化—心理视域;核心观点主要包括:文化工业和文化霸权、物化和意识形态以及压抑、惊颤与焦虑;以及社会学/人类学/阐释学的研究范式和针对具体文化现象的特殊分析模式。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有着内在逻辑,体现在其内外两种动因之上,并具体表现在生活方式、审美趣味和艺术表达中。传统的研究视域在解释当代文化转型中面临诸多困境,而这些问题都可以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所提出的视域、观点和方法中的有益部分得到借鉴。中国当代文化转型问题最突出地存在于三个方面。首先是文化观念转型,即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转变。具有同一性的大众文化的表现反映了深层的主体性危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大众文化产生之初更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对其进行了尖锐批判,并试图重建主体性。其次是文化形态转型,即由审美文化到消费文化的转变。消费文化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对商品的认识,而这也对理解消费文化的实质和审美逻辑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于消费文化中认同危机和文化失序问题的思考。西方马克思主义寄托于艺术的救赎方式显然无益于中国的文化状况,对于消费文化的理性认识以及对于和谐精神的追求方是救赎的必然之道。最后是文化模式转型,即文本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变。无处不在的图像将我们带入了景观社会,并由此产生了浮躁和对快感的盲目追求,以及批判性的丧失。视觉审美则为未来开辟了新的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曾经对文化最终的出路进行过探寻和描述,但大多集中于精神领域。而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的转型来说,最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尚未可知,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