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后路减压术后脊髓漂移与疗效相关性及脊髓漂移机制。方法:1.选择2006年9月-2010年10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颈椎病后路减压手术47例,男31例,女16例,其中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27例,全椎板切除术20例,减压节段C3-6,19例, C2-6,1例, C3-7,27例。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估术前及术后6个月脊髓功能。2.比较单开门手术与全椎板手术患者的脊髓后移距离。3在MRI影像T2加权像上正中央矢状面进行测量术前颈椎角,脊髓前平均压迫率、纵向距离指数、减压节段内最大压迫直径及脊髓后移距离等;根据脊髓后移距离分组,大于或等于3.0mm为A组,0-3mm为B组,对AB两组之间年龄、病程、术前JOA评分及压迫节段内最大致压直径进行均衡性检验,分别用两个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比较A、B两组JOA评分改善率及优良率,进行脊髓后移与疗效行相关性分析;比较A、B组影像学参数,影像学上4个参数与脊髓后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随访时JOA分值分别为;术前JOA评分9.21±1.84,术后3个月JOA评分13.87±1.79,颈椎后路减压术后6个月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61.05%,其中优12例,良22例,有效13例,优良率为72.34%。2单开门手术与全椎板手术患者术后脊髓后移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3 A、B两组间年龄、病程、术前JOA评分、T2像高信号及压迫节段内最大致压直径两样本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JOA评分改善率,A组平均78.81±15.30,B组平均52.73±12.12,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A、B两组优良率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脊髓后移距离与JOA评分改善率相关分析r=0.667(P<0.01),有显著相关性。A、B两组颈椎角及脊髓前平均压迫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减压长度及纵向距离指数无差异(P>0.05)。脊髓后移与影像学单因素分析显示:颈椎角与脊髓后移距离相关系数r=0.408(P<0.05),有显著性相关;脊髓前平均压迫率与脊髓后移距离相关系数r=0.439(P<0.05),呈显著性相关;手术减压节段与脊髓后移距离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0.081(P>0.05),无相关性;纵向距离指数与脊髓后移距离相关分析r=-0.222(P>0.05),无相关性;脊髓前平均压迫率和颈椎角对脊髓后移距离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呈显著相关性。结论:1.颈椎后路手术减压节段内脊髓平均后移距离与临床疗效有显著相关性,在后移3mm-4mm间脊髓功能的恢复较好。2.颈椎后路手术脊髓后移距离可能与脊髓前平均压迫率、颈椎角因素相互并联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