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社会对大学主观幸福感引起了高度重视,相比普通的大学生群体,护理专业学生这类“亚群体”的特点有所差异,因此研究高职护生主观幸福感十分重要。本文针对在校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睡眠质量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深入了解主观幸福感与其关系,为进一步提高在校护生主观幸福感提供一定参考资料。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并且选择了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不同的在校护生,对某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展开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睡眠质量、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问卷设计为一般情况问卷和不同症状自评量表共四个,重点研究高职护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索护生睡眠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结果:(1)调查对象的主观幸福感倾向于积极情感而较少体验消极情感,倾向于能体验到幸福。(2)调查对象心理健康多数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3)调查对象的睡眠质量普遍较好。(4)不同年级的调查对象,主观幸福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年级在校护生主观幸福感最高,其次是二年级和三年级。不同月收入水平的调查对象,主观幸福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观幸福感最高的为月消费≥1000元的调查对象,其次是为500-1000元的调查对象和月消费为≤500的调查对象;其它人口学变量,包括性别、是否独生、是否学生干部、专业和家庭住址,不同分类下主观幸福感得分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不同月收入水平的调查对象,心理健康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理健康得分最高(心理健康水平最低)的为月消费≥1000元的调查对象,其次是月消费为500-1000元的调查对象心理健康得和月收入为≤500的调查对象,其它人口学变量,包括性别、是否独生、是否学生干部、专业、家庭住址和年级,不同分类下心理健康得分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同性别间睡眠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调查对象睡眠质量评分低于男性,提示女性的睡眠质量高于男性。其它人口学变量,包括是否独生、是否学生干部、专业、家庭住址、年级和月收入等因素与睡眠质量评分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职护生睡眠质量、心理健康和高职护生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睡眠质量越好,心理健康程度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心理健康在睡眠质量与主观幸福感间发挥中介作用,个体睡眠质量较差时,会危害心理健康,又间接影响睡眠质量,引发恶性循环,最终降低护生对生活现状的满意度与幸福感。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护生心理健康的辅导,疏解护生抑郁情绪,改善护生睡眠质量,提高护生主观幸福感,减少护理专业人才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