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长期以来其发病趋势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其发病率位于全国恶性肿瘤的第2位(32.23/10万),病死率位于第3位(23.90/10万)。胃癌的防治是我国肿瘤防治的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在临床处置中,综合治疗是胃癌救治的基本方法。其中,以手术结合辅助化学治疗、生物治疗、放射治疗的联合方式是主要方法。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以安全、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为优点的腔镜辅助下的胃癌手术得到应用,但其有效性还缺乏临床科研的评价和循证医学证据(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的支持。因此,开展地域性胃癌病例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研究,进行腔镜辅助下的胃癌手术方法系统分析,将有利于针对性地调整胃癌防治策略,为临床深入开发新型诊断和救治技术提供依据。研究目的:分析重庆西南医院胃癌手术病例的“三间”分布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并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和系统评价的方法,对腹腔镜胃癌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初步探讨,为临床决策提供线索。研究方法:(1)回顾性收集西南医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胃癌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共收集病例376例,男性260例,女性116例,男性病人占73.6%,女性病人占26.4%),采集病人个人特征、年份分布、季节分布、地区分布、年龄及性别分布、发病部位分布等信息,进行流行病学的“三间”分布研究。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临床现场观察,了解腹腔镜胃癌手术的方法、步骤及病例反应特点。(2)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以及CBM等网站检索腹腔镜微创治疗胃癌的相关文献。文献检索起止时间为1994年~2012年9月。筛选并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文献质量分析原则进行评价。采用Revman5.1进行Meta-分析,以获得腹腔镜胃癌手术与开腹胃癌手术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指标比较的相关证据。结果:研究发现:(1)从2005-2010年间,有376例胃癌患者被纳入分析,其中2006年所占比例最高(24.2%),2010年最低(11.7%);夏季病例最高(29.79%),冬季病例最低(21.81%);(2)患者来源于重庆市区及周边地区,共计64个区县,其中来源于沙坪坝区的病例最多;(3)男女比例2.24:1,51~60岁组患者最多(35.64%),其次是>60岁年龄组(27.93%),≤19年龄组最低(0.80%);(4)胃窦部胃癌比例最高(41.55%),全胃和吻合口比例最低(1.10%);(5)术后病理类型发现,低分化腺癌最高(59.8%),其次为中分化腺癌(22.07%),第三位为粘膜内癌(占7.45%)。其他少见的胃癌类型还有转移性小细胞未分化癌,粘膜相关淋巴瘤,非典型类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等;(6)224例患者行腹腔镜手术,其开腹手术比较,前者术中出血量少,但手术时间会延长;(7)腹腔镜胃癌手术和开腹胃癌手术比较的Meta分析发现,总生存率和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长较长、清扫的淋巴结数目少,但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后开始进食的时间、止痛药物的应用频率及生存质量均显示出明显的优势。结论:重庆西南医院胃癌手术病例在个人特征、年份分布、季节分布、地区分布、年龄及性别分布、发病部位、病理类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应根据这些信息深入开展防治策略研究;目前,有关腹腔镜手术与开腹胃癌手术可比、前瞻性临床研究的水平还有待提高,研究规模有限。从现有研究数据的系统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手术耗时较长、清扫的淋巴结数目较少,但不影响长期生存率,且在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后开始进食的时间、止痛药物的应用频率及生存质量均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