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铁行业是关乎一国的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行业,该行业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财政税收、国防建设以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1996年起,中国钢铁产量连续十三年稳居世界第一位,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但却并非钢铁强国。在国际原材料市场成本不断上升和国内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逼近极限的双重压力下,学者们纷纷指出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缺乏规模经济效应等现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鉴于钢铁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研究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特性以及如何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的生产效率,如何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应是具有实践意义的课题。
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从技术效率的视角探讨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规模经济现状,分析我国钢铁上市企业是否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特性,用实证数据说明我国钢铁上市企业的规模与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影响我国钢铁企业技术效率的因素。首先从经济学理论上阐述“规模经济”和“技术效率”两个概念及其内涵,并探索它们的关系。其次,从我国钢铁行业的现状出发,对其产业特性、产业集中度、市场规模和进入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我国钢铁行业的规模经济变化趋势。最后,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建立测度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的产量模型和收入模型,以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测度从1995年到2007年13年间各钢铁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以及规模经济、技术创新和公司改制等因素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从空间布局、行政区划等层面分析企业规模与技术效率的关系。
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从整体上看,还是从空间布局、行政区划分类看,我国钢铁行业上市企业都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特性。技术创新、公司改制以及宏观经济周期对上市钢铁企业的效率也有一定的影响,但程度不大。因此,推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和特大型钢铁集团,加大技术改造、研发和引进力度,优化产业布局是提升我国钢铁行业整体竞争力的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