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市急速扩张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环境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得到同等程度的改善,与此同时,诸如社会信任度下降、城市传统文化断层等新的城市问题不断出现。这些问题的实质是作为人类社会聚居场所的现代城市所面临的挑战。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城市市民提供了自由交流的场所,还能体现城市独有的文化特色,可以说,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既能够帮助改善现有的城市面貌,还可以促进社会交往,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然而我国的城市公共空间现状并不理想,这些城市公共空间在设计与使用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何营造出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成为了现代城市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市空间的现状及其营造情况,梳理了造成该现状的历史与社会原因,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机制,并将其与工匠精神的内涵相联系,最终提出了以工匠精神为出发点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思路。本文共分为五部分:导论部分中概括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类型及其功能,阐述了中西方文化视域下的工匠精神研究,并按照时间顺序对西方传统城市社会中匠艺活动的脉络进行了梳理。第一章描述了我国城市街道、城市广场和城市公园与绿地这三大城市公共空间的现状,指出了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在营造过程中所面临的情况与问题,表现为城市宜居性的缺乏、城市多样性的丧失、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不足以及城市空间利用率低四个方面。第二章从理论层面、社会层面、管理者层面出发,指出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理论对西方理论的片面接受、现代社会激增的物质文化需求以及对经济的极端重视、管理层面服务意识薄弱及相关规章制度的不完善等因素是造成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现状及问题的原因。第三章探讨了工匠精神与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的内在联系。将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机制归纳为“公共文明驱使——多元人群参与——个体自治——城市公共空间”模式,然后通过对日本民艺运动与美国工匠运动的分析,指出工匠精神与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的内在联系表现在工匠精神内涵与城市公共空间形成机制的契合之上。第四章提出了以工匠精神为出发点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思路,即在因地制宜地营造城市公共空间的基础上,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对城市公共空间内部细节的处理,扩宽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人群,在管理层面,逐渐把目标管理意识转变为服务意识,以满足更多人群的需求,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