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易》在古代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对我国的思想、文化、社会、政治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先秦诸子多带有或明或隐的《周易》思想因子,儒家、墨家犹是如此。儒家、墨家的引《易》文献,即引《周易》原文和用易说、易理的文献,多散见或隐藏于相关典籍中。总体观之,《论语》明引《易》经传之文的很少,多为对卦爻辞的内涵阐释或拓展,亦有一部分与今本《易传》(以下简称《易传》)的内在思想或易理极为相似。《孟子》一书虽未提及《周易》,但通过比较二者的相关文辞和文辞背后的思想,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孟子》一书无时不言《易》,无处不言《易》。《荀子》与《孟子》不同,《荀子》不但引易说、易理作为重要基础阐发自己的学说体系,而且还常引用《周易》文辞佐证自己的观点或学说。《周礼》就内在逻辑结构而言,全书的整体架构是按照先天地后春夏秋冬的顺序谋篇布局的,这与六十四卦先《乾》《坤》后别卦即先天地后万事万物的排列有异曲同工之处。《礼记》与《周礼》不同,该书不但多处征引《周易》文辞以成其说,而且还常引易说、易理以成其论,等等。《墨子》作为墨家学派思想的重要载体,该书的很多关词语和语句与《易传》的相关词语或语句相同或相似。通过梳理分析先秦儒家、墨家传世典籍中的引《易》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周易》与儒、墨两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关联。就儒家而言,从孔子、孟子到荀子等先秦儒家的思想学说都与《周易》密不可分,卦爻辞内含的“中和”、“时位”、“尚德”等思想因子对儒家的“中庸”、“各司其职”、“仁政”等思想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周易》可以说是儒家思想学说建构的形上依据。就墨家而言,墨家学派的很多学说主张虽然与儒家针锋相对,但就字词和篇章结构来说,《墨子》的部分篇章不但直引《易传》文辞,而且其核心篇章即墨学“十论”相关篇章的关键词汇都可以与《易传》的相关词汇对应起来;就墨学“十论”而言,“节俭”、“尚同”、“尚贤”、“非攻”等理论主张与《周易》的“节度”、“尚德”、“重民”等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这不但是儒墨同根共源的有力证据,而且在某个层面上我们可以说《周易》是墨家学说形成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