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经济的主体,国有企业是在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它主要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发展起来的,在建国后对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增强国家的经济、政治实力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肯定的是,国有企业这种特殊的企业形式,是实现国家经济管理职能和控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具。由于政治和经济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后很快就成为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国有企业领导体制的改革是整个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也是重点和难点。新中国结合苏联和根据地建设的经验,经过东北和华北分别实行一长制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后,在全国推行了一长制。为了更好的推进一长制的实施,党和政府做出了许多努力。由于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影响及中国国家领导人出于集体领导原则的考虑,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取代了一长制,成为中国国营企业的领导体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传统国营企业领导体制进行反思,开始在国营企业中实行厂长负责制。20世纪末,党中央决定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自此进入了新的篇章。本文通过对建国后国有企业领导体制的沿革进行研究,并总结经验,进行反思,以期对新时期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供参考。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建国初期的国营企业领导体制,主要是一长制。从建国初期到中共八大之前,基于苏联和自身根据地建设的经验,中国在经过了一长制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并存的过渡时期后,在全国推行了一长制。但是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一长制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党内对实行何种国营企业领导体制问题也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论。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由于一长制本身的缺陷、苏共二十大的影响和国家领导人对集体领导原则的考虑,中共八大上宣布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本章具体介绍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的内容,并对这种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文革后国有企业领导体制的改革过程。分析了进行国有企体制改革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实践的必然选择,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现实需要;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特征和实现形式进行了分析,并回顾了文化大革命后国有企业领导体制改革的过程。最后一部分是文章的结语。在总结传统国营企业领导体制特点的基础上,文章提出国有企业领导体制改革应该处理好政府和企业、集权和分权以及民主规范和法制规范的关系。并对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国有企业中的党组织如何坚持其政治核心地位,如何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和怎样加强自身建设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