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背景下小城镇景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河南省卫辉市为例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TEK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至此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河南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城镇化建设的思路逐步明确,城镇的综合承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城镇的龙头效益也日益显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也是异常精彩,城乡综合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但我们也要看到,河南省城镇化总体水平偏低、城镇体系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尤其是城镇的景观和生态系统未能实现同步升级,制约着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作用的发挥。如何在城镇化建设中通过对区域景观和生态系统面临的压力及人类对景观和生态的对策的综合分析,来揭示村镇建设中的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找出景观和生态系统中的脆弱因子,为景观系统的建立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保障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课题亟需深入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思路与措施。  本论文顺应城镇化景观和生态发展要求,以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为主要依据指导,运用层次分析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景观的空间格局和城镇生态系统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因子对城镇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效应。提出城镇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目标、原则和步骤,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小城镇的景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目标层以城镇景观生态功能为总评价目标;准则层为生态价值指标、生活价值指标和美学价值指标三个模块;指标层根据各个模块的不同要求提出绿化覆盖面积、乡土树种所占比例、景观可达性等具体指标,建立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层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以河南省卫辉市的唐庄镇、孙杏村镇和后河镇为研究案例,运用实地测量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研究区域的景观生态功能进行了尝试性评价。以期验证本文提出的小城镇景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评价结果显示,唐庄镇、孙杏村镇和后河镇的景观生态综合评价值分别为0.76、0.67和0.61,其中唐庄镇的景观生态综合价值处于良好水平,孙杏村镇和后河镇的景观生态综合价值处于一般水平。本文进一步就三个乡镇的景观生态功能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未来小城镇景观生态建设中的美学价值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主要体现在景观协调性和各子系统联通度对小城镇景观生态格局的影响方面。  另外,运用本论文所建立的小城镇景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域的评价结果与当地的景观生态现状相符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究区域景观生态建设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这为目前大规模的小城镇开发中,如何在宏观层面上对区域的空间结构进行合理布局,以达到提高城镇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如何贯穿生态第一的理念,促使景观建设的生态化,提出了科学的思路和可操作的评价方法。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正确评价小城镇景观生态建设的一次有益的探索。
其他文献
新世纪以来绿色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等成为世界重点关注的话题,建筑领域也愈加重视对绿色理念建筑的发展,本文以这一“绿色理念”为基础,研究既有办公建筑改造的相关策略,并结合
中国传统聚落保存了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和自身独特的文化积淀,相对于建筑实体,聚落的空间场所是文化生活得以保存延续的必要条件,承载了人类族群的文化精神内涵。随着我国城
中国,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国家之一,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  自我国七十年代实行计划生育国策以来,“三代同堂”式的传
2000年后,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的快速增长与长假制度的实施,国内外旅游人数年年地成倍增长,旅游市场开始发生结构性的变化。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模式正向这度假旅游转变。国内针
随着全球能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严重,节能减排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要问题。现今,我国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
在交通拥堵、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的今天,人们开始对以机动车为主导的城市规划方式进行反思,一度被忽略的以行人为主的步行交通方式重新受到重视。在意识到城市发展陷入风貌趋同
中国大地幅员辽阔,各个地区自然环境、人文风情等各不相同,进而形成了各地不相同的人文地理环境,丰富多彩,其中包括各地千差万别的建筑形式及其营建技术。豫北山地传统石砌民
建筑离不开细部,建筑的灵魂就在于建筑细部内所蕴含的地域、历史、文化等内在精神。纵观建筑发展史,现代建筑来源于近代建筑,近代建筑脱胎于古代建筑,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得建筑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街旁绿地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公共空间,面临着新的需求和变化,以简
我国现有校园空间的研究在住宿与教学区的功能布置方面已经比较全面,虽然关注以学生为主的使用群体的便利性需求较多,但是对于与学生生活交流息息相关的商业设施空间的布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