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MRI扫描的方法学 本研究应用FONAR永磁型MRI扫描仪,场强0.3T。所有健康志愿者和研究病例均采用SE脉冲序列。ECG门控技术属交替层面选择方法,获取同一层面的收缩和舒张末期像。本文选用轴位及左、右斜位体层面,全面显示心脏结构,以便于今后的常规应用。所有检查对象均先作T1加权或T1、T2混合扫描,75%者还同时作了T2加权扫描。本文结合真正长、短轴位扫描,讨论了本方法的优缺点、及其临床应用意义和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 (二) 中国人心脏MRI正常所见及测量研究 本文根据50例健康成人志愿者,分析了轴位和左、右斜位像的正常心脏MRI所见,测量了心脏及大血管的径线并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了对比。 MRI可清楚显示心脏各部及其周围的形态结构,冠状动脉三主支开口部及近段的显示率相当高,右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和回旋支分别为80.4%、74.5%、78.7%和80.9%。心包为低信号,宽度1—2.5MM。本文提供了国人轴位及双斜位心腔及大血管的某些径线,左室壁和肌部室间隔厚度及收缩期增厚率,以及左室容积、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等某些心功能指标的正常值。与超声心动图测量对照,两者各项指标均相关良好(r:0.3673-0.9951,P<0.001)。这些正常值可作为心脏MRI诊断的基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三) 陈旧心肌梗塞的MRI诊断研究 本文分析了50例陈旧心肌梗塞(DMI)和10例心室壁瘤的MRI所见,并同放射性核素(25例)和超声心动图(18例)检查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MRI对DMI和心室壁瘤的诊断价值和限度,探讨了MRI在影像学诊断中的地位。 DMI的MRI基本征象和诊断要点有:左室壁(包括室间隔)限局交薄,收缩期增厚率异常,病变部信号强度降低和节段性运动异常等。某些病例,可见左室腔内血流信号增强,左心房室增大和左室整体运动功能受损等征象。室壁局部显著变薄伴信号强度降低,并向腔外膨凸,为心室壁瘤的基本征象。收缩期增厚率消失,病变部多呈反向运动,以及左室整体运动功能多严重受损是常见的继发改变,上述基本征象及其继发性改变,反映了DMI和心室壁瘤的病理和病理生理改变。MRI检查能准确显示病变范围、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组织特定,及继发的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