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模具的并列双支管成形工艺研究

来源 :广东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zhz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材内高压胀形工艺具备成形产品尺寸精度高、产品质量稳定、工序少、生产效率高、节约成本等特点,是21世纪管材塑性成形加工领域的重要工艺方法。进行多支管的内高压成形工艺深入研究已成为近年来企业、高校研究的热点,但研究结果表明并列双支管存在双支管中间无法补料的问题,要想突破支管高度的成形极限就必须先解决中间补料问题,有学者采用局部聚料的办法拟解决补料不足的问题,但由于成形模具过于复杂且技术还不成熟仍然未很好解决补料问题。本课题主要是围绕补料的问题展开,尝试用移动模具和内芯折叠加载的成形工艺方法拟解决该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有限元分析的途径探究了基于移动模具的并列双支管成形工艺,并且通过试验验证了折叠加载的可行性和对双支管中间补料的明显作用,围绕本文课题主要做了以下内容:  1、对并列双支管成形过程进行受力分析,分别对主管的内、外表面、支管部位以及折叠加载部位进行受力分析,分析了各部位的应力应变状态、壁厚分布规律。  2、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Explicit建立了基于移动模具的并列双支管成形模型、传统的并列双支管成形模型,对基于移动模具的并列双支管的第一次成形和第二次成形分别进行仿真,深入探究了轴向位移量、内压值、移动模具速度对并列双支管的第一次成形的影响,并且将仿真结果通过与传统成形工艺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还对比分析了基于两种不同成形模具的并列双支管件的壁厚分布规律。  3、利用现有的试验设备进行了基于折叠加载的并列双支管成形试验和基于传统的并列双支管成形试验,通过试验管件验证了折叠加载的可行性,同时对比分析了两种成形工艺的优缺点。  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得出以下结论:  1、随着位移量的增加支管高度也明显增加,位移量对移动型和传统型成形工艺的支管高度影响程度分别为121%和77%。移动型比传统型的支管高度提高了51.1%。对最大壁厚值的影响程度移动型是传统型的3倍。但两种成形工艺对成形管件最小壁厚值的影响均不显著。  2、提高内压值成形管件的支管也增高,内压值对移动型和传统型两种模型支管高度的影响程度分别为34.4%和21.3%;移动型的支管高度比传统型的支管高度提高了33.2%。管件的壁厚最大、最小值随内压值的增大变化均不明显,对壁厚最大、最小值的影响都小于1%。  3、移动模具速度的增加支管高度逐渐降低,移动模具速度对支管高度的影响为-24%,移动模具的速度不论是慢于或快于轴向冲头速度,对管坯材料的流动作用都是有益的,快移动模具速度对支管的最小壁厚值贡献是两倍的慢移动模具速度的贡献。  4、基于传统模具的并列双支管件支管顶面明显一高一低,支管的内侧高于其外侧,而折叠加载方式的管件单支管顶面均匀胀高,未出现一高一低现象,可知基于折叠加载的轴向进给方式能解决支管中间的补料问题。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液晶纳米粒子(LCNPs)是纳米尺度上的多功能液晶材料。液晶的取向行为、刺激响应性(包括电场、磁场和光)以及纳米胶体中分子有序性,使这类材料在生物医学和光学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本研究中,利用细乳液聚合机理制备了一种具有可逆光调控性能的荧光液晶纳米粒子,并对纳米粒子的形貌及光调控性能进行研究。进一步利用喷墨打印技术使其图案化,研究其在信息加密及荧光防伪领域的应用。首先,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颖的可聚合氰芪
学位
期刊
Z-pin增强技术通过在层合板内植入少量Z-pin从而大幅度提高层合板的层间性能,为了优化Z-pin增强的效果、表征Z-pin与面板的结合强度,本文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实验室
在习近平总书记“5·8”重要讲话发表6周年之际,我们召开座谈会,重温“5·8”重要讲话精神,交流体会.“5·8”重要讲话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办人量身定制的政治教材,常学常新,
期刊
本刊讯 5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丁薛祥出席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主要负责同志调整宣布会议并讲话.丁薛祥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中央档案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