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R对小肠上皮细胞的辐射防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的实验性研究

来源 :徐州医学院 徐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qiao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低剂量辐射(LDR)预处理对鼠小肠上皮细胞辐射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为放射性肠损伤的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将 BALB/c小鼠随机分为四大组:假照组、攻击性照射组(8Gy)、LDR组、联合组(LDR+攻击性照射),LDR设4个剂量点(5cGy、7.5cGy、10cGy、12.5cGy),联合组根据攻击性照射前LDR给予的时间不同(6 h、24h、48 h),各剂量点又分成三小组,共计18组,每组6只BALB/c小鼠。检测时间为预照射后6 h、24 h、48 h、攻击性照射及联合照射后72 h。化学比色法检测各干预因素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活性(MDA)的影响;Western Blot 法检测各干预因素对NF-κB p65、BCL-2、P53蛋白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HE染色观察照射后72h小鼠肠上皮粘膜病理形态学的改变。   结果:   1、LDR各剂量点(5cGy、7.5cGy、10cGy、12.5cGy)均能显著性提高受照肠上皮细胞的SOD活性,同时降低MDA活性,两者与LDR剂量呈现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同一剂量点,不同时相比较发现,24h 受照射的肠上皮细胞SOD活性达到峰值,而MDA降到低谷,与其他两时相(6h、48h)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当给予单次攻击性剂量时,肠上皮细胞的SOD活性、MDA活性分别为0.59±0.03、58.26±5.013,分别与对照组(0.69±0.02、26.69±0.32)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若单次攻击剂量照射前给予LDR预处理后,同一时间点,联合剂量组(各剂量点)SOD活性显著高于单纯攻击剂量组,而MDA则显著性降低;联合剂量组各剂量点之间两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同一剂量点,两指标在24h时相处达到峰值或低谷,与其他两时相(6h、48h)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6h与48h两时相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3、小肠上皮细胞经LDR处理后,NF-κB p65、Bcl-2、P53与LDR之间存在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随照射剂量的增加,NF-κB p65、Bcl-2的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加,P53蛋白表达量逐渐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次攻击剂量照射后72h NF-κB p65为2.132±0.32,与对照组相比(0.132±0.045);联合剂量组各剂量点均可提高NF-κB p65及其相关下游存活基因Bcl-2的表达,而降低凋亡基因p53的表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4、大体组织标本及HE染色显示,攻击性剂量照射前给予LDR预处理均能显著性减轻肠粘膜的充血水肿、出血、糜烂等,降低肠粘膜损伤的病理分级。   结论:   1、攻击性剂量照射前给予低剂量辐射的预处理可有效地减轻BALB/c小鼠的急性放射性肠损伤;   2、LDR所诱导的适应性反应与LDR剂量、干预时相有一定的相关性。大剂量辐射前24h给予LDR预处理,辐射防护效果最佳;   3、LDR主要是通过诱导NF-κB p65及调节其下游相关基因(BCL-2、P53)的表达,激活和调节细胞抗氧化物与氧自由基(SOD、MDA)的活性,增强细胞自身的存活能力与自我修复能力,减轻大剂量辐射诱发的辐射生物学效应,从而发挥其抗辐防护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重编程因子(Oct4,Sox2,Klf4 and c-Myc)可以将已经分化的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1,2]。细胞的重编程和肿瘤的发
肝功能衰竭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肝移植是唯一能根除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三年生存率达70%~80%,但移植技术、围手术期管理要求高,移植后可能发生并发症,术后必需长期免疫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