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多数据源的WebGIS的研究与实现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winte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布式异构空间信息的共享是当前GIS应用的研究热点,其中,解决空间数据的格式、结构和语义的不一致,实现多数据源的有机集成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采用互操作集成模式,通过引入GML、SVG、元数据和Web Service技术,解决了异构数据的可达性、集成系统的可伸缩性、数据互操作等问题,为用户提供了较好的信息服务,并初步实现了分布式、异构、自治、海量的空间信息的有机集成,同时通过引入二次缓存技术,明显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性能。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有:(1)深入研究了GML的数据表现能力和应用扩展能力,分析了GML技术在多数据源集成系统中的应用优势。根据遗留空间信息的现状,讨论了空间信息向GML数据的转换、GML文档的解析和查询技术的实现方法。(2)在深入研究了SVG技术的地图表现能力的基础上,分析了XSLT的转换方法,并根据GML和SVG空间信息图元的对应关系,编写了相应的XSLT转换模板。(3)研究了Web服务和元数据技术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它们在多数据源集成系统中的应用方法,探讨了它们解决数据可达性和用户快速定位问题的实现方案。(4)分析了当前数据集成系统的性能问题,提出对GML文档的两次缓存思想,讨论了缓存模块的管理、替换策略和一致性问题。(5)针对城市交通管理的应用需求,设计并实现了多数据源集成原型系统。该系统在结构上分为应用层、数据集成层、服务层和数据层,各层之间通过Web协议调用,基本上实现了集成分布式异构空间数据的目标,并具有较高的响应性能。通过对原型系统的建立和缓存性能的分析,进一步论证了面向多数据源的WebGIS的可行性,为实现空间信息的共享,集成大规模的数据提供了一个新的集成思路。
其他文献
平台技术有效屏蔽了底层操作系统及编程语言的复杂性,大大减轻了技术上的负担。然而,开发人员仍然需要了解具体平台的编程模型和编程接口,在编码实现时,这些平台相关的细节常常和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迅猛普及和计算机硬件的不断出新,使人们采集数据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积累了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中蕴涵了大量有价值的知识、模式、规律
在银行系统,如中国建设银行,自动指纹识别系统作为一种业务辅助系统和安全内控机制得到了普及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尽管自动指纹识别的算法研究和开发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在
协议是网络的血液和生命,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是网络协议设计和开发的结果。随着通信网络向着高速度、高性能、多媒体等方向的发展,协议变得越来越复杂,通信协议的设计已经成为通信
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数据挖掘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其主要原因是存在大量数据可以广泛使用,并且迫切需要将这些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但是由于数据挖掘结果的难以理解性
定性空间推理(Qualitative Spatial Reasoning)研究的是人类对几何空间中空间对象及其关系定性认知常识的表示与处理,它是定性推理和空间推理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主要研究内容
Web服务是分布式计算中一种成熟的技术,它是网格体系结构OGSA的基础,Web服务和网格技术的结合使网格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在基于OGSA体系结构的网格虚拟组织中,Web服务是零
网格计算是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的广域网络计算技术。研究人员试图将很大范围上地理分布的异构计算机系统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规模的计算平台,我们称之为网格(Grid)。通过这
目前,国内主要采用一种效率低、精度差、劳动强度大的轨距尺检测铁轨几何参数,包括轨距、超高、三角坑,而国外技术、成本非常高的大型轨检车还不能在国内普及。同时,铁路运输多次
在信息资源规划中,需求分析的成果对系统建模以及后期的系统开发至关重要,虽然在需求分析中主要是业务人员之间、业务人员与系统分析人员之间的研讨过程,但是由于各种人员的经验和专业素质的不同,导致了需求分析的成果因人而异。本文即对信息资源规划中的需求分析进行了研究和改进,令其能够通过更好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和协助业务人员和系统分析人员的工作,使需求分析的成果能更真实、更规范的反映出用户的需求。首先对用户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