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美国主流新闻媒体中的最新形象解析——以2006年CNN黄金时段新闻节目的中国报道为例

来源 :外交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kai1100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外媒体,尤其是美国主流新闻媒体所刻画的中国形象成为学术界十分关注的热点话题。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美国新闻媒体总是以丑化、扭曲的手法对中国进行负面报道。对此,中国学者李希光曾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提出“中国妖魔论”。进入二十一世纪,尤其是近两年,中美两国在国际事务领域进行了切实合作,双边关系日益升温。那么,美国主流新闻媒体今天又是在如何描绘中国形象的呢?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每天傍晚黄金时段的新闻栏目在2006年全年的中国报道为样本数据,对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而得出分析结果:变化的形象,不变的态度。具体说就是,中国在美国主流新闻媒体中的形象照比上世纪末的确发生了改变,具体形象变得更为强大、富有,在国际上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但是美国新闻媒体对华报道的总体态度并未改变,仍以负面报道为主,对中国的发展持怀疑、警惕、不满、批判的态度。本文继而针对这一发现,从包括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和美国主流新闻媒体本质在内的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找寻决定形象变化及态度未变的深刻原因。最终得出结论,随着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中国在美国主流新闻媒体中的形象会继续发生变化,但美国新闻媒体对华报道的总体态度在短时期内不会改变。本文还在最后就如何更为有力有效地维护中国在美国新闻媒体中的形象提出建议。
其他文献
关于指称问题,古今中外的学者曾从语义、句法、语用、和认知等角度做过十分有益的探讨。但是,这些研究大都侧重于对指称的形式特征、分类、文体分布、语篇中的衔接和连贯等方面
双语词典的编纂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翻译过程。在双语词典中,例证的选取和翻译备受瞩目,因为词典中的释义是核心,例证是释义的延续,是对核心所做的支持和补充。释义和例证共同构成
本文在面子理论的框架下,选用国内权威杂志《外语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与应用》和西方国家中同样具有威望的Applied Linguistics,Journal of Pragmatics中的学术书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