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7月,中国汇率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近十多年来,在新汇率制度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幅加宽,从日波幅±0.3%扩大到±2%。因此,考察汇率改革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原因,以及汇率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国内外出现了很多研究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文献,由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实证方法来进行研究,上述课题始终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结论。 研究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来源,以及汇率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研究人民币汇率波动的主要来源,对我们选取合适的汇率决定模型至关重要。如果名义冲击对汇率波动的影响更显著,那么Dornbusch(1976)的不均衡模型更适用于研究汇率与经济的关系;如果实际冲击对汇率波动的影响更显著,那么Stockman(1987)的均衡模型更适用于研究汇率与经济的关系。其次,在现行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分析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人民币汇率是否起到了吸收经济冲击的作用。 本文通过构建附加了短期与长期零约束的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来分别捕捉在面临石油价格冲击、生产力冲击、需求冲击、汇率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这五个结构性冲击时,石油价格、中美相对工业产出、中美实际汇率、中美名义汇率和中美利率差这五个内生变量的反应,并对比分析结构性冲击对于各个内生变量的解释力度。本文希望能通过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的结果,找到人民币汇率波动的主要来源,并评估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本文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为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部分。首先第二章以文献综述为基础,分别从货币政策的角度、利率与汇率联动关系的角度、经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和石油价格的角度,对研究汇率波动来源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同时也对运用SVAR模型来进行汇率波动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综述。然后,本文介绍了汇率制度的选择与评价标准及汇率决定理论,并梳理了经济冲击的概念及分类,分析了名义冲击与实际冲击对汇率的影响机制,为后文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文第四章至第六章为实证部分。该部分首先解释了实证模型的选取原因,并详细介绍了模型的基本结构及约束条件,同时也介绍了本文的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方式。第六章实证研究部分首先介绍了模型的检验,包括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和Johansen协整检验等。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所用的时间序列均在一阶差分后达到平稳,且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接着根据计量经济学中的最小信息(AIC)准则和施瓦兹(SC)准则,本文确定了SVAR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为1。在此基础上,本文再进一步利用WinRats软件编程,来建立附加了短期与长期零约束的 SVAR模型,并生成脉冲响应结果图和方差分解数据表。 本文通过分析得到以下实证结论:1)实际经济冲击是造成中美汇率波动的主要因素。2)脉冲响应图揭示了在负面的需求冲击下,相对工业产值在短期内有所降低但一段时间后会恢复稳定,人民币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在长期内显著贬值;方差分解的数据表明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内,需求冲击对相对工业产出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的影响都很显著。结合这两点可以推测,负面的需求冲击对产出的影响相对较小,这极可能是因为人民币汇率已经大幅贬值,贸易不平衡的状况已经得到改善,所以实际产出在几个月内就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个结果说明,在中国,人民币汇率充当了经济震动的吸收器。3)结合汇率冲击对各内生变量的影响可知,人民币汇率的灵活变化并没有恶化我国宏观经济状况,我国汇率市场本身并没有孕育出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的汇率冲击。整个研究结果均证明了“人民币汇率波动主要源于实际冲击,人民币汇率对于宏观经济起着调节与稳定作用”的结论。 本文最后一个部分是总结与建议。该部分首先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结论。接着,在此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政策建议与未来研究展望。一是建议我国货币当局继续保持现行的汇率制度,并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国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改革;二是建议我国政府协调发展金融市场其他领域的配套改革,使汇率市场化改革与金融市场其他板块的改革相匹配。三是建议学者在未来研究人民币汇率波动时,要重视实际冲击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即Stockman(1987)的均衡模型更适用于研究人民币汇率与经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考察不同类型的实际冲击对汇率波动的影响情况。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 1)把石油价格变量纳入到本文的实证模型中。当前,石油价格和汇率是最受国际社会关注的两大焦点。近年来,我国的原油消费需求日益增加。据国际能源署统计,我国原油消费量在2003年首次超过日本,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2015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首次突破60%。在这样的环境下,世界石油价格的波动会对我国宏观经济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早在1981年,国外就出现了研究石油价格对美国经济影响的文献,学者们利用不同方法来研究石油价格与美元汇率之间的关系,然而国内探讨石油价格与人民币汇率之间关系的文献却十分有限。结合当前国内的宏观经济情况,考虑到石油价格对人民币汇率的冲击性,本文把石油价格变量纳入到实证模型中。 2)本文同时考察了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的波动情况。首先,由于汇率传递的问题,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在面临相同经济冲击时的反应可能会不同。其次,本文的研究目的不仅是单向地探讨经济冲击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还想要评估汇率市场本身是否孕育出了不利于其他宏观经济变量的汇率冲击。因此,不同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方法,本文在参考了国外学者的研究思路后,决定同时考察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的波动情况。通过分析结构性冲击对实际汇率的影响,来考察汇率是否吸收了经济冲击。通过名义汇率的波动来捕捉汇率冲击,从而检验汇率冲击是否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3)本文细分实际经济冲击与名义经济冲击,考察了更多因素对汇率波动的影响。本文把供给冲击分成石油供给冲击和生产力冲击,把名义冲击分成货币政策冲击和汇率冲击。Blanchard和Quah(1989)最早利用二变量的SVAR模型来对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进行分析,之后国外学者也曾利用不同的变量来进行研究。但一直以来,在国内探讨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研究中,涉及的冲击因素都较少。正如 Faust和Leeper(1994)所说,只有当多种冲击以完全相同的方法影响变量时,才适合把多种冲击聚集成一个冲击;当不同冲击对变量的影响机制不同时,把它们区分开来讨论更合理。因此,本文在参考了国外文献并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后,决定在模型中引入五个变量,分别分析在面临石油价格冲击、生产力冲击、需求冲击、汇率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这五个结构性冲击时,石油价格、中美相对工业产出、中美实际汇率、中美名义汇率和中美利率差这五个内生变量的反应,并对比分析结构性冲击对于各个内生变量的解释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