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戏”对《聊斋志异》的接受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h123456l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斋志异》无疑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作品,早在19世纪40年代初,它已被介绍到国外,外文译本达到20多种。清代,部分作家将《聊斋志异》的部分篇章敷衍成“聊斋戏”。“聊斋戏”依托于《聊斋志异》而产生。事实上,我国古代小说与戏剧本来就是共生关系,戏剧多从小说中获得滋养。但长期以来对于“聊斋戏”的研究相对较弱,且未与《聊斋志异》紧密联系,因此笔者撰文试图从文本方面探讨“聊斋戏”对《聊斋志异》的接受。  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聊斋戏”对《聊斋志异》的继承,即“不变”,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聊斋戏”对《聊斋志异》故事情节的延续,另一方面是二者在意识层面上的一致性和趋同性,笔者认为包括“扬善”的民间思维和文人性的表达两个方面。  第二章论述“聊斋戏”剧本中塑造的人物与《聊斋志异》的区别。故事情节围绕着人物而展开,人物设置情况对于叙事性文本而言尤为重要。“聊斋戏”中塑造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善恶的二元对立明显。在人物设置方面,开头多以副末开场,且根据舞台表演的需要新增神仙类角色、方便表达剧作者个人思想的角色,且将小说中一笔带过的角色具象化。  第三章则主要从“聊斋戏”对《聊斋志异》的情节改编中探寻作者的价值取向。“聊斋戏”的剧作家们因生活时代相近,经历相似,且都被《聊斋志异》所深深吸引,因而他们的价值取向实质上有着很多的共同点。例如,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流露出一种文人的自恋情怀,儒释道三教合一倾向明显,以及儒学内部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间彼此博弈。  第四章则分析“聊斋戏”最终呈现的语言风格与《聊斋志异》的关联,探究戏剧文本形成之后的状态。“聊斋戏”文辞“本色”,演出“当行”,有助于观众对《聊斋志异》故事的接受,有利于将《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更好地传播到下层社会。
其他文献
本文以马来西亚华语为研究对象,通过与中国普通话名词的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检索出马来西亚华语名词与普通话名词在马来西亚的使用频率,针对马来西亚华语名词在马来西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