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简记为PAHs)是广泛分布于全球环境中的微量有毒有机污染物,是最早被发现具有“三致作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数量快速而大量的增加,城市空气中因汽车尾气排放而产生的PAHs对城市环境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本课题对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树木园和湖南省林科院天际岭试验林场样地内的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红檵木(Redrlowered Loropetalum)、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叶片吸收多环芳烃行为的昼夜、季节及月份变化规律进行为期1年的研究,比较了城市森林中不同绿化树种吸收PAHs能力的差异,为正确选择和利用抗性品种以减轻大气污染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树木园内的4个树种叶片中ΣPAHs的平均含量在3.2408~5.2813 mg/kg范围内,各树种中ΣPAHs的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为:红槛木>樟树>桂花>广玉兰。天际岭样地内5个树种叶片中ΣPAHs的平均含量在3.9444~7.0377 mg/kg范围内,各树种中ΣPAHs的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为马尾松>樟树>桂花>红檵木>广玉兰。所检测的16种PAHs中,2-4环的中低环芳烃均占ΣPAHs的90%以上,而5-6环的高环芳烃不到10%。5个树种叶片内均为菲(PHE)的含量最高,占有绝对优势。树木园内进行分层研究的2个树种,樟树和桂花均为上层叶片中PAHs含量最高,但3层叶片之间PAHs含量差异不显著。天际岭样地内进行分层研究的3个树种,各层吸收PAHs规律表现出一致性,均为下层叶片(或松针)中PAHs含量最高,3个树种各层叶片中PAHs含量均不存在显著差异。10月和7月树木园样地内各树种叶片中ΣPAHs含量日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呈现单峰曲线,晚上含量明显高于白天;1月和4月各树种叶片中ΣPAHs含量日变化均表现出白天高于晚上的规律。两个样地的5个树种叶片中PAHs的含量均表现出秋冬高,春夏低的规律。5个树种叶片中PAHs含量在秋季达到最高值,从秋冬季节开始PAHs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在5月左右达到最低水平,8月又开始有回升。从分子标志物指标来看,本研究中2个样地内的5个实验树种表现出一致性,但各个指标所指示的来源并不统一。经过分子标志物比值法分析PAHs的来源后,而是多种来源综合吸收的结果,既有石油源,也有来自木材和煤等燃料的高温燃烧源,两者均占有一定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