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间接共培养兔膝关节软骨单位对软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xpow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Transwell间接共培养技术研究兔膝关节软骨单位对软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组织工程技术修复损伤软骨选取良好种子细胞提供依据。方法:用不同消化酶将2月龄新西兰兔膝关节软骨分别消化成软骨细胞和软骨单位。按2×105个细胞/孔浓度接种于Transwell双层细胞培养板。实验组:软骨单位接种于上室,软骨细胞接种于下室;对照组:下室接种软骨细胞,上室未接种。分别在2、4、6、8天提取各组Transwell下室软骨细胞进行指标检测。早期凋亡率检测:Annexin V和7-AAD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TUNEL染色荧光显微镜检测;增殖率检测:PCNA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Ed U染色荧光显微镜检测;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检测:PCR技术检测AGG、Col-II、MMP-13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Annexin V和7-AAD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Transwell下室软骨细胞早期凋亡率发现,在实验早期(第2、4天)实验组与对照组Transwell下室软骨细胞早期凋亡率差异不明显,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第6天、第8天实验组软骨细胞早期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UNEL染色荧光显微镜检测Transwell下室软骨细胞凋亡率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软骨细胞凋亡率没有显著差异,但有实验组软骨细胞凋亡率低于对照组的趋势。PCNA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Transwell下室软骨细胞增殖率发现,在实验早期(第2、4天)实验组与对照组Transwell下室软骨细胞增值率差异不明显,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第6天、第8天实验组软骨细胞增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d U染色荧光显微镜检测Transwell下室软骨细胞增殖率发现,第6天实验组软骨细胞增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CR技术检测Transwell下室软骨细胞相应基因表达量发现,在实验早期(第2、4天)实验组与对照组Transwell下室软骨细胞AGG、Col-II,MMP-13基因表达较为相似,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后期AGG、Col-II基因相对表达量在第6天、第8天时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MP-13表达量在第8天时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1.软骨单位作为关节软骨的基本功能单位,能够更长时间有效抵抗或延缓软骨细胞凋亡、维持软骨细胞增殖及正向调节软骨基质相关物质的基因表达。2.软骨单位有望在组织工程中作为种子细胞用于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
其他文献
在时代经济不断变迁的环境下,英语作为国际性通用语言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而完善小学英语教学工作也随之越来越重要。本文从小学英语的单元整体教学相关背景出发,分析了小学英
借腹生子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个新社会现象,其挑战了传统生育方式,引出了一系列法律问题。本文对有关法律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立法建议。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利用协整分析技术和误差修正模型从长期和短期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 ,并基于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因果关系 ,发现外商直接
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家兔的牵拉成骨模型,对实验模型进行不同速度的处理。在延长过程中给予超声跟踪监测,并对同期的X线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归纳总结出不同延长速度时的超声影
我国刑法理论界与实务部门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理解一直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致使实践中较少运用本罪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行为进行打击。本文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
背景:目前在临床上针对颈椎退变、创伤、肿瘤等多种疾病,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被广泛应用。该手术的关键点是手术中切除椎管前方压迫,充分减压以及减压后颈椎植骨融合保证颈
[目的]探讨知信行模式健康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血磷控制自我效能和遵医行为的影响,为临床血磷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8年6月我院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伴肝硬化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取石探查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187位胆总管结石伴肝硬化患者与178位普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短期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4例介入栓塞术后短期内复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和总结。结果:4例患者均行介入栓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托马斯.J.彼得斯(Thomas J.Peters)和小罗伯特.H.沃特曼(Robert H.Waterman),这两位斯坦福大学的管理硕士、长期服务于美国著名的麦肯锡管理顾问公司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