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联合国颁布的人口年龄类型划分标准,中国在1999年就已经进入“老年型”社会的行列。从人口分布状况来看,70%的老年人口集中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农村的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以家庭养老、土地养老为主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面临着供给不足的危机,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种社会化的养老保障体系。
中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历了探索、推广、停滞,再到恢复发展的过程。自2009年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试点。虽然新农保在制度设计上更趋完善,但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而基金的保值增值,必然要与金融市场发生联系。经过自1979年以来的30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依然存在资金严重外流等问题。本文选取新疆呼图壁县的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模式作为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互动的典型案例,以期通过剖析这种模式的运行机理,探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与农村金融市场互动发展的路径,实现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与农村金融市场互动发展局面。
论文主体部分由三大块构成。按照互动的必要性、互动的可能性和实现良性互动的主要障碍及其对策为论证思路,构建整个理论研究框架。
第一大块的必要性分析,首先介绍了养老保险基金与金融市场互相影响的作用机制,说明养老保险基金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与金融市场形成互相促进的发展局面。接下来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揭示为什么有必要在中国农村实现养老保险基金与金融市场良性互动发展的局面。
第二大块的可能性分析,首先介绍了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模式的基本情况。接下来以新疆呼图壁县农村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项目作为典型案例,采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法检验质押贷款模式与当地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互动关系。说明质押贷款模式能够成为促使二者良性互动的实现途径。
第三大块的实现良性互动的主要障碍及其对策,讨论了实现良性互动的主要障碍,并提出要促成二者的良性互动应采取多元化养老保险基金的功能、实行养老保险证质押委托贷款模式、引入双向反哺机制和加快相关立法工作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