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几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激励教育”己逐渐的从—种方法、—种手段上升为—种理念,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和—线教师的关注与重视,课堂激励作为实施教育的主要方式,对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具有重大意义,倾听学生内在的诉求,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把外在的激励转化为内在的激励,继而实现自我激励,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每一个孩子身上都隐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他们的年龄心理特点导致了他们性格和能力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他们的未来充满了各种可能性,教育的意义就是要挖掘孩子们身上的潜力,将这些可能性逐—的转化为现实,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人格发展的同时成长为具有主观能动精神的个体。这些都离不开教师对每—个孩子的重视与激励,我们许多—线教师在实施激励策略时还没有认真厘清激励策略背后的理论依据和目的所在,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课堂激励策略的效度有待提高,基于此,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步对实施课堂激励策略的理论依据进行归纳整理,并着重从课堂教学层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为教师实施课堂激励策略提供—个较为切实可行的策略优化方案,期待能为—线教师的激励策略提供—个较为清晰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