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野生稻与栽培稻扇型植硅体形态特征研究

来源 :江西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2008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与人类生存和文明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关于水稻是何时、何地、在什么环境下开始驯化、起源等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通过分析现生野生稻植物细胞结构、组织、器官等形态特征,建立野生稻的鉴定指标,是研究史前稻作农业起源、演化的基础。本研究以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中部的东乡野生稻为例,通过对比分析原生境野生稻和栽培稻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叶位的植硅体形态特征,比较不同生态型(原生境与纯合系)野生稻植硅体的形态差异,以及研究人工施肥对水稻机动细胞扇型植硅体形态发育的影响,从而明确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扇型植硅体形态大小变化规律;揭示驯化稻等植物基因渗透对野生稻机动细胞植硅体的影响,探讨扇型植硅体在水稻驯化研究中的指示作用,为扇型植硅体分析稻作农业起源提供判别依据。(1)通过对原生境(庵家山居群)东乡野生稻与栽培稻扇型植硅体形态参数的统计分析得出,原生境野生稻植硅体形态尺寸大于栽培稻,粳稻植硅体形态尺寸大于籼稻;东乡野生稻B/A(扇面长B/扇柄长A)显著大于栽培稻,籼稻B/A又显著大于粳稻,东乡野生稻与籼稻的植硅体以短柄型为主,而粳稻植硅体以中间型与长柄型为主;从扇型植硅体的角度得出,现生东乡野生稻偏籼型,东乡野生稻中有栽培稻基因的渗透。(2)通过对比稻叶不同叶位扇型植硅体形态特征,发现从剑叶、倒二叶至倒三叶,普通野生稻与粳稻扇型植硅体形态尺寸呈现缩小的趋势,而籼稻扇型植硅体形态尺寸呈现增大的趋势,但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B/A比在不同叶位之间都没有差异。中大型植硅体(VL≥40μm&HL≥35μm)分布频率,从剑叶、倒二叶至倒三叶,野生稻与粳稻呈现递减的趋势,而籼稻呈现递增的趋势。(3)通过对比分析江西东乡3处原生境普通野生稻和1处异位保存的连续6代自交纯合后普通野生稻植硅体形态特征,发现消除(减少)了驯化基因渗透的纯合系野生稻扇型植硅体形态相比原生境野生稻,有3个方面的显著变化:1)植硅体形态尺寸总体缩小(体长从VL原生41.9μm减少到VL纯合38.6μm);2)长柄型增多,植硅体的B/A,从B/A原生1.22±0.47减少到B/A纯合0.92±0.30;3)鱼鳞纹个数减少,≥9个鱼鳞纹的扇型植硅体比例明显降低,从原生境野生稻的53.4%减少到纯合系野生稻的37.2%。从扇型植硅体的角度得出,纯合系东乡野生稻偏粳型。(4)通过对比分析人工施肥(NF处理)与不施肥(CK处理)不同生育时期(从分蘖期、灌浆期、到成熟期)水稻机动细胞扇型植硅体形态特征,发现1)人工施肥(NF)扇型植硅体形态(扇宽HL33.4-41.5μm,扇长VL36.9-49.4μm)显著大于不施肥(CK)扇型植硅体(扇宽HL20.0-29.3μm,扇长VL22.9-32.5μm),而且基本上在生育时期内都呈现增加的趋势;2)NF处理扇型植硅体形态B/A比值(0.74分蘖期-0.93成熟期)与CK处理的植硅体B/A比值(0.58分蘖期-0.94成熟期)比较,没有显著的变化,但是在生育时期内都呈现出长柄型明显减少、短柄型明显增加的趋势;3)NF处理植硅体≥9个鱼鳞纹比例(中位数44.5%、平均数约60%)大于CK植硅体≥9个鱼鳞纹比例(中位数27.8%、平均数约54%),同样在生育时期内呈现出增多的趋势。(5)通过对比东乡普通野生稻不同居群、不同生育时期扇型植硅体形态特征,发现1)东乡普通野生稻植硅体扇宽HL、扇长VL在生育时期内都呈现增大的趋势,与苗期相比,成熟期较大的植硅体的增加主要在B/A>1.2&40≤HL≤50μm的范围内。2)东乡野生稻植硅体B/A比在生育时期内都呈现升高的趋势,且野生稻植硅体长柄型明显减少而短柄型明显增加,但在成熟期不同居群的野生稻B/A无明显差异。通过上述研究,本文明确了东乡野生稻扇型植硅体形态特征,首次揭示了栽培-驯化稻基因渗透对普通野生稻植硅体的影响,首次揭示了人类施肥对水稻机动细胞植硅体形态的影响,明确了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植硅体形态发育过程,提出了扇型植硅体形态特征对水稻驯化研究的潜在指示作用,为水稻起源与驯化研究提供了量化方法和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网红景区作为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深受旅游市场关注,但游客对网红景区的满意度评价却褒贬不一。为有效区分游客对网红景区的重要性认知与满意度评价因素,以重庆市网红景区作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研获取数据,采用IPA分析法进行游客满意度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重庆网红景区的总体满意度处于“比较满意”等级,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IPA分析结果表明:网红景区为提升游客满意度,需在景观特色、景观丰富度、菜肴品种、
本研究旨在探讨补饲开食料对牦牛犊牛免疫器官发育及其机能的影响。选取出生日龄与体重相近、健康的1月龄大通牦牛犊牛(公)20头,随机等分为两组(n=10),对照组(C)犊牛饲喂代乳粉和苜蓿干草,补饲组(S)犊牛在C组的基础上补饲开食料,两组固体物质的干物质饲喂量保持一致,试验犊牛均单栏饲养,自由饮水。牦牛犊牛干物质采食量达到1 kg/d时,每组各屠宰5头,采集肝脏、胸腺和脾脏,观察组织形态,测定各器官
在犊牛液体饲料高水平饲喂策略全球化的背景下,探究代乳粉中乳糖和乳蛋白的可替代来源可大幅度降低犊牛培育成本。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结构代乳粉对35~70日龄荷斯坦犊牛生长性能、体尺指标、健康状况、血清代谢物浓度和胃肠道发育的影响,为代乳粉在犊牛培育体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用25头荷斯坦母犊牛(日龄:28天;56.14±2.24 kg)和15头荷斯坦公犊牛(日龄:28天;58.9
随着我国对进口牛肉不断开放,未来的牛养殖业必将进入"全球化竞争"时代,我国畜牧业跟随时代一起进步。目前,我国母牛繁殖率以及犊牛成活率普遍较低,畜牧业市场为了改变现状,对于规模化养殖场的建立与完善十分重视。本文主要对影响母牛繁殖率与犊牛成活率等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母牛养殖场繁殖成活率的针对性技术措施。
试验选取27头健康的荷斯坦犊牛,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每组9头犊牛,每头犊牛1个重复,三组分别饲喂糖蜜添加量为0%、5%、10%的日粮,试验期8周。结果发现,与不添加糖蜜的对照组相比,5%糖蜜组犊牛的生产性能有所下降,10%糖蜜组犊牛生产性能稍有提升。添加10%糖蜜组犊牛开食料的总采食量比对照组多出3.29kg,增加了9.28%;整个试验期的增重相比对照组增加了0.612kg,日均增重提高了0.01
为探究温度对好氧颗粒污泥系统污泥膨胀的影响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采用序批式反应器,进水为人工合成废水,运行温度分别为10℃、18℃和25℃,利用Illumina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温度下好氧颗粒污泥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细菌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8℃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沉降性能良好SVI值维持在40mL·g-1左右.而10℃和25℃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均发生膨胀现象,SVI值分别为194.67mL·g-
竹叶青蛇咬伤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发病率较高,目前认为其咬伤机制大致为凝血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近年来,我国传统医学治疗竹叶青蛇咬伤的方法与技术不断丰富,且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优势明显。本文就近年来中医治疗竹叶青蛇咬伤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为竹叶青蛇咬伤的救治提供借鉴。
现代化战场环境已逐渐演变成陆、海、空、天的多维复杂战场环境,多兵种相互协同配合的联合作战已经成为未来战争的主流趋势,而无线通信是其相互配合的桥梁和纽带。无线通信系统需要有更高的传输速率、更好的通信可靠性和更优的频带利用率,以适应复杂战场环境的需求。目前无线信道中各种复杂的外界噪声源和电磁波干扰,以及由多径传播所引起的码间干扰问题已成为限制无线通信系统可靠接收和宽带传输的瓶颈问题。因此,作为滤除通信
英语是初中教学的重点科目,对于学生语言交际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无法实现师生的教学相长。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不仅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和效果,还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可先分析互动式教学模式对英语课堂的作用,再从五个方面阐述具体的实施策略。
<正>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密钥,是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作为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数学学科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学习数学对小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和深远的影响。然而,对不少小学生而言,数学知识有着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等特点,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一个事物产生兴趣后,很多问题和困难便会迎刃而解,而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托趣味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