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改革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长期存在的“货币失踪”之谜,是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各种矛盾在货币领域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运行内在机制变化在货币方面的集中反映。因此,对于中国“货币失踪”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必须将其放在中国经济转轨和金融体制改革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进行考虑。从1978年至今,中国渐进式的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已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整个经济金融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无论在价格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外汇管理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深刻改革,中国经济运行机制逐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然而,伴随着经济转轨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却出现了令人迷惑的现象。这一现象集中表现于宏观经济三个最重要的变量即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上,快速增加的“超额”货币供给并没有导致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上涨,其变动传统的经典理论难以解释,从而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之谜”,也就是所谓的“货币失踪”之谜。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随着经济市场化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历史上的“货币失踪”之谜再度凸现并表现出新的特点,即货币供给快速增加的同时,经济增长相对放慢并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态势。可见,考察和研究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长期存在的“货币失踪”现象,并对其在不同时期产生的根源及表现出的特点进行全面、科学、深入的分析和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整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增长,以及中国经济市场化和金融体制改革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二、本文的主要内容及观点从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出发,本文首先在第一章对“失踪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