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推行农林复合系统(Agroforestry)较早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农林间作面积最大的国家。把农田生态系统看成一个整体,增加生境多样性,多数情况下有利于天敌而不利于害虫。增强农田自然天敌的持续控制作用,不仅要增加自然天敌的数量,而且要增强天敌对目标害虫的控制作用。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分析杨树和小麦、玉米和棉花对蚜虫及其天敌的栖息分布和种群动态的相互影响关系,还有天敌亚群落多样性及其稳定性,并比较小麦田边界不同林木上瓢虫类天敌的蓄养量。结果如下:
1.瓢虫类天敌在杨树与小麦、玉米、棉花复合系统中是优势天敌,在玉米-杨树和棉花-杨树复合系统中瓢虫和草蛉都是杨树上的优势天敌。
2.麦田边界杨树林带对瓢虫的栖息分布有影响,在距杨树20m的距离上瓢虫数量是10m和30m处的1.5倍多,是5m处的4倍;蚜虫在距边界杨树5m、10m、20m和30m距离上的数量变化与瓢虫和寄生蜂天敌的数量分布呈负相关,其中与捕食性瓢虫类天敌呈显著负相关;边界杨树林带显著影响瓢虫栖息分布的距离为20m。
3.瓢虫类天敌在间作杨树麦田中的数量分布:间作麦田D(31.86±:7.10)>间作麦田B(27.00±6.17)>间作麦田A(22.88±4.52)>对照田(9.58±3.04)>间作麦田C(3.83±1.10),其中间作麦田A、B、D显著大于对照麦田,对照麦田又显著大于间作麦田C。
4.蚜虫在边界杨树麦田、间作杨树麦田和单作麦田中的数量分布为:单作麦田>边界杨树麦田>间作杨树麦田,其中单作麦田和间作杨树麦田中的蚜虫数量有显著性差异;瓢虫在边界杨树麦田中的种群数量是单作麦田的1.5倍,在间作杨树麦田中瓢虫的数量最多,是单作麦田的近3倍,并且三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5.间作杨树麦田中捕食性天敌群落多样性最高,单作麦田最低,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间作杨树麦田天敌群落比边界杨树麦田更稳定。
6.瓢虫对麦田边界林木的栖息生境有较强的选择性,明显趋向有较多蚜虫的树木生境,麦收前瓢虫数量显著高于其他时期,并且2m和3m高杨树上瓢虫的数量显著大于其它高度杨树。
7.瓢虫和草蛉类天敌在边界杨树林中靠近玉米田第一行(Ⅰ)、第三行(Ⅲ)、中间行(中)上的种群数量有显著性差异,其中瓢虫在边界杨树林中的数量分布为:Ⅰ>中>Ⅲ;草蛉在边界杨树林中的数量分布为:Ⅲ>中>Ⅰ。
8.间作杨树棉田中棉花上的瓢虫和草蛉类天敌数量显著多于单作棉田,且是单作棉田中的近2倍。杨树上天敌数量也较多,间作田中的棉花和杨树共同作用、相互影响天敌的栖息分布。
9.农林复合经营为农田中天敌群落恢复重建缩短时间,并且能够提前寄生蜂的发生高峰期,有效控制麦田中的蚜虫;遇到不良环境和农作物喷施农药后杨树为天敌提供重要的临时栖息和避难场所;作物收获后生境遭到破坏,杨树为天敌迁移提供过渡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