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民国时期关中地区慈善组织的发展概况和主要类型,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其发展历程和空间特征。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提出本论文探讨的学术问题和研究方法。本文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利用档案史料和民国报刊资料,采用对比研究方法,探讨民国时期关中地区慈善组织好发展概况和时空分布特征。第一章,“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发展的环境基础”,主要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两方面介绍了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发展的环境基础。近代关中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民难民日渐增多,政局动荡不安,经济发展滞缓,这样的社会状况需要慈善组织来发挥作用,而慈善组织的发展亦为社会的相对稳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第二章,“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的发展概况”,通过梳理档案和报刊资料,将此时期的慈善组织归纳为官办、民办、宗教三种主要类型。本章主要从会员构成、经费来源、主要业务等方面,叙述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的发展概况。民国关中地区官办慈善组织以政府设立的救济院为主,官办妇孺教养院也是其重要内容。民办慈善组织以红十字会和红卍字会为代表,在开展慈善活动的同时也推动了地方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有私人和宗教人士兴办的孤儿院、育幼院等,坚持“教养兼施”、“以教代养”,授予儿童自然科学知识和生产生活技能。总之,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三章,“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的时空特征”,这一时期的慈善组织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11年至1927年为初步发展阶段;1928年至1936年是逐步兴盛阶段,红十字会红卍字会等相继拓展,慈善组织有了长足的进步;1937年至1949年为繁荣发展阶段,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关中地区慈善组织趋向繁荣。1945年后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慈善组织发展趋势稍有衰落。从空间上看,由于受自然环境、交通条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在空间上表现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为关中中西部较东部和北部发达,形成了西安和宝鸡两个中心。总之,渭河和陇海铁路沿岸沿线的县市慈善组织最为发达,越往南北,发达程度越低。结语总结民国时期关中地区慈善组织的发展状况,体现了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在灾害与战争交织的社会背景下逐步走向近代化。总之,通过研究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的发展概况与时空特征,可知慈善组织在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