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的发展及时空特征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ub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民国时期关中地区慈善组织的发展概况和主要类型,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其发展历程和空间特征。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提出本论文探讨的学术问题和研究方法。本文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利用档案史料和民国报刊资料,采用对比研究方法,探讨民国时期关中地区慈善组织好发展概况和时空分布特征。第一章,“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发展的环境基础”,主要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两方面介绍了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发展的环境基础。近代关中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民难民日渐增多,政局动荡不安,经济发展滞缓,这样的社会状况需要慈善组织来发挥作用,而慈善组织的发展亦为社会的相对稳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第二章,“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的发展概况”,通过梳理档案和报刊资料,将此时期的慈善组织归纳为官办、民办、宗教三种主要类型。本章主要从会员构成、经费来源、主要业务等方面,叙述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的发展概况。民国关中地区官办慈善组织以政府设立的救济院为主,官办妇孺教养院也是其重要内容。民办慈善组织以红十字会和红卍字会为代表,在开展慈善活动的同时也推动了地方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有私人和宗教人士兴办的孤儿院、育幼院等,坚持“教养兼施”、“以教代养”,授予儿童自然科学知识和生产生活技能。总之,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三章,“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的时空特征”,这一时期的慈善组织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11年至1927年为初步发展阶段;1928年至1936年是逐步兴盛阶段,红十字会红卍字会等相继拓展,慈善组织有了长足的进步;1937年至1949年为繁荣发展阶段,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关中地区慈善组织趋向繁荣。1945年后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慈善组织发展趋势稍有衰落。从空间上看,由于受自然环境、交通条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在空间上表现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为关中中西部较东部和北部发达,形成了西安和宝鸡两个中心。总之,渭河和陇海铁路沿岸沿线的县市慈善组织最为发达,越往南北,发达程度越低。结语总结民国时期关中地区慈善组织的发展状况,体现了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在灾害与战争交织的社会背景下逐步走向近代化。总之,通过研究民国关中地区慈善组织的发展概况与时空特征,可知慈善组织在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他文献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新兴力量,独立学院已悄然崛起并迅速地发展起来。国内公办高校同民间社会组织建立起合作关系后,独立学院应运而生。独立学院采取的是一种相对独特的
债券市场一直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随着债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其信用风险也一直在累积和不断爆发。在我国“打破刚兑”的背景下,2014年3月4日,我国第一只公募违约债券“11超日债”正式宣告违约,随后各种债券违约事件先后爆发,并且在2019年我国的信用债违约数量和违约金额均创下了历史记录。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深入分析债券违约企业的违约原因和如何建立并完善债券违约风险防范体系引起了广泛
目前,我国汽车后市场正面临着发展机遇,一个史无前例的利好局面正摆在所有汽车后市场从业人员的面前。因而,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是,面对汽车后市场现有的行业环境和发展机遇,
近些年校园欺凌在网络上大量曝光,其很多欺凌手段非常残忍,即使对成年人来说,也无法接受,致使社会大众对校园欺凌深恶痛绝。传统对于校园欺凌“事故化”的处置方法已成为民众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的日益加大,城中村现象已不局限于出现在经济发达的特大型城市,新的城中村居民对教育、医疗、居住环境等公共配套设施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城市更新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