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同法国作家波伏娃并驾齐驱的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家。伍尔夫于1929年发表的评论《一间自己的屋子》(1929)被视为女性主义批评的奠基之作。然而,其在该评论中所提出的思想早已在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三部小说中有所表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深入。对于《达洛卫夫人》(1923)这部小说,伍尔夫曾经坦言其想要表达的思想极其丰富。本文选取了女性主义角度对小说中颇具“双性同体”雏形的萨莉进行分析。而长篇小说《到灯塔去》(1927)和《奥兰多》(1928)则是伍尔夫著名的女性主义杰作。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成功塑造了拉姆齐夫人这一维多利亚女性形象,墨守传统导致她最终无法走向“灯塔”。“双性同体”思想在该小说中得以深化。而在《奥兰多》中,伍尔夫则完美的诠释了其后来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正式提出的著名的“双性同体”理论。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选取了与《一间自己的屋子》创作时间临近,同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三部小说,意在寻找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在其作品中的体现。首先,在引言部分综述了自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伍尔夫女性主义观点特别是双性同体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现状。第一章简单介绍了伍尔夫的家庭背景和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对其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第二章通过对比《达洛卫夫人》中克拉丽莎和萨莉两人的形象,着意分析萨莉作为“新女性”形象代表的先进性。她是集男性的理性、勇敢、独立和女性的包容和慈爱于一身的“新女性”。她热爱学习,接受新思想,敢于挑战传统。她的一切优点带给了她创造幸福生活的力量。相比人到中年在失意中苦苦挣扎的克拉丽莎,萨莉的人生是成功的。萨莉不仅在处理两性关系中表现的游刃有余,而且更书写了自己的美丽人生。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在萨莉身上得以展现。第三章的分析是基于伍尔夫在1927年创作的《到灯塔去》。本论文之所以没有选择最终成功走向“灯塔”的莉莉作为分析对象,是为了避免莉莉和萨莉形象相似性所带来的重复。然而,这一类似恰好再次证明了伍尔夫对双性同体形象的赞赏。相反,本文选取了拉姆齐夫妇作为分析对象。具有单纯女性气质的拉姆齐夫人和极具男性气质的拉姆齐先生构成了一对二元对立,而这种极端的对立最终导致其中的一方走向灭亡。在这部小说中,伍尔夫再次用一个反例证明了单性别的头脑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第四章致力于研究伍尔夫双性同体小说《奥兰多》。该小说是伍尔夫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在作品中,伍尔夫借助奥兰多从男儿身到女儿身的神奇转变,历经了三个世纪却仍然不老的传奇故事,寄托了作家的双性同体思想。在经过神奇的变身之后,同时拥有两个性别经历和思想,并且能够通过易装而从事两种性别工作的女性奥兰多,不仅完成了耗时三个世纪的巨作《橡树》,而且找到了人生的归宿,书写了她不朽的完美人生。《奥兰多》的创作促成了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她强调了两种性别的思维方式对作家创作的重要性,同时也为处理性别关系提出了理想的解决方案。通过以上几点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女性主义的出发点不应该是一种性别压倒另一个性别,而是达到一种理想的性别制衡。男性思想和女性思想必需同时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脑中,男性能够从女性的角度进行思考,同时,女性也能够从男性的角度进行思考,两种思想默契配合,和谐共处。而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通过其小说人物的塑造得以诠释。